进行性下腰痛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的 HIV 阳性吸毒者
患者是一名HIV阳性的吸毒者,出现进行性下腰痛,静止时疼痛呈搏动性并于活动时加重,伴有全身不适、厌食和轻度体重下降。体格检查时可见脊柱压痛和僵硬。血液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除了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在磁共振成像中,L2椎体下半部分呈现一个信号异常灶,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靶样”外观(高信号强度病灶,外围和中心信号强度低)。在对比增强的T1加权图像上,病灶显示一薄薄的外围环形强化。该病灶伴有骨髓水肿及下终板破坏。L2/L3椎间盘高度略有降低,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持续低信号,且无明显强化。椎管前后左侧可见明显的硬膜外软组织,导致硬膜囊轻度受压及移位。在CT图像上,可见病灶周围的松质骨小梁密度增高。对病灶进行活检并培养后,最终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椎炎。
本例的关键特征在于观察到一种纯粹的感染性椎体炎,而不是更常见的椎间盘炎-椎体炎。在静脉药物滥用者中,椎体炎的临床诊断可能较为困难,因为椎柱外的异常会掩盖椎体的病变。在已经进行过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患者、幼儿以及截瘫或副-四肢瘫患者中,诊断也可能较为困难 (1)。随着 MRI 在日常临床中的普及,文献报道的椎体骨髓炎和椎间隙感染的发生率已经从不足 1% 激增至所有病例的 2-4% (1)。在成人中,血源性传播导致感染进入紧邻椎间盘的椎体终板下软骨区,随后会出现终板穿孔,感染扩散至相邻椎体,并引起椎间盘间隙变窄 (1)。接着,感染可在椎体腹侧和/或背侧沿韧带下扩散,最终波及周围软组织。在一个可长可短的时间间隔(4 至 10 周)后,可见周围骨骼的反应性硬化性改变 (1)。
在本例中,椎间盘变窄但未见信号异常及对比增强,这种情况可以笼统地归因于慢性退行性椎间盘病,从而导致误诊。然而,病变内可见骨性碎片高度提示感染性骨髓炎,同时伴随的松质骨硬化反应也支持这一诊断。据报道,这在鉴别化脓性椎体炎与结核性椎体炎时是一项有价值的征象 (2,3)。结核性以及其他肉芽肿性椎体炎(梅毒、结节病和真菌疾病)通常表现为椎体病变缓慢进展,椎间盘保存良好,沿韧带下扩散并侵蚀椎体前缘,可形成累及腰大肌的大型椎前软组织脓肿,并且通常缺乏显著的骨硬化(象牙化)。相比之下,化脓性椎体炎则更常伴有椎间盘高度快速丢失(通常在 MRI 上表现为 T2 高信号并强化),病变后方扩散(硬膜外脓肿)以及明显的早期骨硬化反应。后者在 MRI 上通常难以发现,而在 CT 扫描上则能清晰可见。其他多种病灶也可能在 MRI 上产生类似表现。
急性软骨结节形成(Schmorl 结节)通常也会出现椎间盘高度减小和骨硬化;然而在本例中,病变与椎体终板间的锐角连接提示病变源自椎体本身,而非由椎间盘向外扩展。
原发(局灶型或系统型)或转移性肿瘤也应纳入鉴别诊断。有些肿瘤如浆细胞瘤、淋巴瘤、脊索瘤、巨大成骨细胞瘤,甚至骨转移瘤都可能围绕椎间盘扩展并累及邻近软组织。当一个椎体出现局部或广泛溶骨性改变或硬化,而椎间盘基本保持完整时,这更可能是肿瘤而非感染的特征 (4)。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椎炎
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基于提供的腰椎MRI及CT图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 病变主要位于腰椎某椎体(从图像可初步判断为腰椎中段),表现为椎体内异常信号影,椎体前缘可见骨质破坏或缺损迹象。
• 相邻椎体间盘间隙存在不同程度变窄,但在MRI上并未显示明显的感染性信号高信号或强化;这一点可能与常见的椎间盘受累型(即“椎间盘炎”或脓性椎体-椎间盘炎)有所不同。
• 椎体内可见类似游离骨片或死骨样高密度影(CT上更清晰),周围可见明显的硬化反应,提示为感染后骨质反应性变化。
• 椎旁或椎管内可疑软组织阴影,暗示可能存在软组织受累或形成脓肿(需要结合增强扫描以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为HIV阳性、静脉药物使用者、血沉升高等临床背景,可能的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免疫功能状况(HIV阳性)、静脉药物滥用史、血沉升高以及影像学上可见的椎体局部破坏、骨质硬化伴疑似死骨样改变,最符合的诊断是:化脓性椎体炎(化脓性脊椎炎)。
考虑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细菌(如假单胞菌),进一步确诊需要依赖血清学或椎体穿刺活检培养。
治疗策略:
• 抗感染治疗: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待病原学检测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疗程一般较长,至少6~8周。
• 支具或卧床休息:急性期可使用腰椎支具,减少负重;严格卧床时要定期变换体位以防压疮。
• 手术干预:若存在椎体不稳、大量脓肿压迫或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外科清除病灶及植骨融合,以稳定脊柱结构并促进愈合。
康复/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在急性感染控制后,可进行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原则如下:
1. 频率(Frequency):初期每周2~3次,视耐受度调整至每周3~5次。
2. 强度(Intensity):从低强度开始,如患者能耐受,可逐渐增加。建议以自感轻度疲劳为度。
3. 时间(Time):每次10~15分钟起步,逐步延长至30分钟;可拆分成多次进行。
4. 类型(Type):以安全、低冲击的运动为主,如仰卧位下的核心肌群训练(如桥式、抬腿练习等),适度的游泳或水中活动;避免提重物或剧烈屈伸腰部的动作。
5. 进阶(Progression):随着疼痛和炎症好转,可逐渐增大活动范围和负荷,如适量的步行或下肢力量训练,并在专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增加难度。
在此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椎体稳定性及全身情况(如HIV病情控制、营养状态等),若出现明显疼痛加重或神经症状,应及时复诊。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影像及部分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疗方案需结合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后续检查结果,由专科医生作出最终决策。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脊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