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是诊断骨性和非骨性脂肪瘤的首选方法。
患者因20年前运动损伤后在左大腿出现无痛性肿块而就诊。除了大腿上部周径相差10厘米外,临床检查未见其他异常。
双大腿CT显示左股骨内侧存在外生性病变,周围有一个巨大、边界清晰的脂肪肿块(-80 HU),位于或推移左侧股四头肌。
左股动脉造影(未减影和减影图像)显示股动脉主要分支被该巨大肿块推移,未见明显异常血管。
左股骨X线显示,在股骨内侧缘一个类似外生性病变的周围有一个巨大的软组织肿块。股骨干的髓腔与该外生性病变之间无连续性。
影像学诊断为骨旁脂肪瘤,通过(不完全的)手术切除及对标本的病理学检查予以证实(肌内脂肪瘤伴骨质和软骨样成骨性变成分,与股骨黏连,无恶性变证据)。
脂肪瘤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之一。它在骨内的定位相当罕见(0.3%)。根据其与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骨内型、皮质型或骨旁型。该病变通常是单发的,并且更常见于长骨(股骨、胫骨和肱骨)的干骺端。肿瘤大多无症状,对年龄或性别没有偏好。其表现为一个缓慢生长的肿块,平均演变时间为八到十年。 临床症状与对邻近神经血管及肌肉结构的压迫有关,取决于病变的大小和位置。 CT 和 MRI 是诊断骨性和非骨性脂肪瘤的首选方法。在 CT 上,这些病灶呈现低密度(-20 至 80 HU);在 MRI 上,T1 加权像信号强、高信号,T2 加权像信号强度中等,并在脂肪抑制序列中信号减低。静脉注射钆剂后无强化。骨反应性变化与骨软骨瘤样外生突起相似,但缺乏骨软骨瘤中所描述的与相邻皮质和髓腔的连续性。 与低级别脂肪肉瘤的鉴别诊断可能比较困难,但文献中尚未报道原发性骨旁脂肪肉瘤或退化的良性骨旁脂肪瘤。
骨膜旁脂肪瘤
(此处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30岁男性。CT扫描显示右侧大腿软组织内可见类脂肪密度影,CT值约为(-20 ~ -80 HU),符合脂肪组织特征。病灶边界较清,局部可见与骨皮质相邻的反应性骨质增生样改变,但病灶与骨皮质及骨髓腔并无明显连续性。MRI(若有)则可表现为T1加权像高信号、T2加权像中等至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上信号明显下降,增强后病灶内部无明显强化。影像表现与脂肪信号一致,同时可见局部骨反应,类似外生性骨赘,但与真实骨赘 (如骨软骨瘤) 的皮质与髓腔连续性不同。
综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通常缓慢生长,可能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影像学特征(脂肪密度占位,局部骨反应而无骨质髓腔连续)以及文献中对该病罕见但确有报道的描述,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
副骨性脂肪瘤(Parosteal Lipoma)。
若对病变性质仍存疑,可考虑进一步的活检或随访影像检查以排除低度脂肪肉瘤。
治疗策略: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康复过程中,应密切留意手术部位的愈合状态及潜在的神经血管症状,如出现剧烈疼痛、肿胀或麻木,应立即就医。对骨质情况或身体机能较弱的患者,在制定运动方案时要更保守、循序渐进,必要时可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或骨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本报告仅作为基于现有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诊断及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由专业的骨科及相关科室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
骨膜旁脂肪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