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骨骼肌转移

临床病例 21.02.200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0岁,男性
作者: A. Sias, V. Alvino, F. Lecca, R. Satta, G. Mallarin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双侧竖脊肌内肿块在CT上显示对比增强

影像学表现

在该名因反复腹痛就诊的患者检查过程中,注意到胸骨下区域有一个小皮下结节。 在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为阴性后,为进一步阐明症状进行了CT检查。

CT显示,双侧竖脊肌内存在多个对比增强的不规则病灶,其特征提示炎症、寄生虫感染或原发/转移性肌肉肿瘤。 还可见两个软组织密度的小皮下结节,分别位于右上腹区和胸骨下区域。 在超声引导下对肌肉结节进行了活检,并对两个皮下肿块进行了手术切除。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肿块均为肺腺癌转移灶。 后续的胸部CT和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在30天后进行的另一项CT检查中,发现右侧后肺部出现一个小肿块;自最初确诊后两个月,于一个疗程化疗后,该肿块已扩展至邻近肋骨及肌肉。 CT引导下活检证实为支气管腺癌。

病情讨论

大型尸检研究显示,肺癌可转移至身体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肺癌常见的胸内转移部位包括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胸膜、膈肌、胸壁,以及心包,而常见的胸外转移部位则包括肝脏、肾上腺、骨、骨髓、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较少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胃肠道、胰腺、甲状腺、脾脏、垂体、腹部淋巴结、皮肤和口腔。肺癌经血行转移至骨骼肌的情况极为罕见,而肺癌及其他癌症对胸壁和躯干骨骼肌的直接侵犯则相当常见。必须牢记,骨骼肌中的原发肿瘤比继发肿瘤更为常见(1)。

转移模式并非随机,似乎取决于肿瘤细胞及某些器官所独有的特性(2)。有观点提出,这些转移模式可能源于某些器官血管解剖结构的差异,或源于有利于肿瘤细胞滞留和生长的特定化学代谢特征。已经识别出几种对于转移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在特定部位的血管内皮中滞留循环肿瘤细胞、穿破血管进入组织以及为转移灶的生长提供条件的血管新生。

骨骼肌中转移性肿瘤罕见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血流、代谢以及较高的组织压力等因素有关。无论血流如何,骨骼肌都可能并非肿瘤细胞的理想环境,这可能与乳酸代谢相关。

对于那些出现大块骨骼肌部位疼痛,而放射学或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排除骨转移的癌症患者,应考虑血行性骨骼肌转移的可能。无痛性皮下转移非常常见,通过体格检查可以轻易察觉其位于表浅部位;在被检查者主动收缩肌肉时,往往能更清晰地触及。与之相比,骨骼肌转移并不常见,位置较深且伴有疼痛,在部分患者中临床上可能难以与其他情况区分。

对于某些患者而言,这种少见的转移部位可通过CT或超声检查进行定位,并通过床旁细针穿刺加以证实。应用标准判断标准从细胞学角度识别恶性细胞,可以排除更常见的疼痛和肿胀原因,例如感染、血肿或肌肉破裂。

由于预后不佳,目前尚不清楚骨骼肌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案,而关于对受累肌肉进行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的文献报道也很少(3)。

鉴别诊断列表

肺癌骨骼肌转移

最终诊断

肺癌的骨骼肌转移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肺腺癌肌肉转移

icon
肺腺癌的肌肉转移
icon
肺腺癌肌肉转移
icon
肺腺癌的肌肉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