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肩疼痛持续5个月病史。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体格检查中唯一的异常是存在疼痛弧迹。
患者主诉左肩疼痛和无力已持续5个月,期间无明显诱因。体格检查未见肌肉萎缩,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弧征,冈上肌及冈下肌无力,肩胛下肌肌力正常。
平片未见异常。磁共振关节造影(MRA)显示在肩胛冈盂窝切迹内有一个界限清晰、卵圆形病灶(1.5cm × 2cm),突向肩胛上切迹。该病灶具有三种信号特征:(1)在T1加权像上信号偏低,在T2加权像上信号偏高,符合液体表现;(2)注射造影剂后在T1加权、STIR及脂肪抑制序列上呈高信号,提示与关节相通;(3)位于前方的区域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可能代表气体聚集(图1、2)。
同时可见关节造影剂显示后盂唇撕裂及轻度SLAP损伤。肩袖完整。随后的CT检查中,该低信号区域在仰卧位与俯卧位之间位置发生改变,证实了气体存在(图3)。
肩胛上神经起源于臂丛(C4、C5 和 C6 根),穿过肩胛切迹并位于肩胛横韧带下方,随后分支为一支供应冈上肌的分支,以及经肩胛冈盂切迹供应冈下肌的分支。根据受伤部位、肩胛切迹异常、肩胛横韧带肥厚、关节囊肿或其他占位病变(SOL)等情况,可能导致仅累及冈下肌或同时累及冈下肌和冈上肌的神经病变 [1]。诸如网球、游泳、举重和排球等需在头顶上方进行动作的运动可导致牵拉性损伤 [2,3]。
关于关节囊肿发病机制有多种理论,包括关节囊黏液样变性、关节液从关节囊薄弱处渗漏,以及盂唇(髋关节或肩关节)撕裂。肩关节囊肿与肱盂关节腔内的病理改变相关,特别是后方关节囊-盂唇撕裂 [4](如本例所示)。本例囊肿内出现气体及造影剂提示关节与囊肿间存在交通的可能性。
含气体的囊肿很少见 [5];据我们所知,这是首例关于肩关节囊肿的报道。放射学上可在多种情况下观察到气体存在。当通过牵拉使关节面分离时,真空现象中出现气体是正常的。在已确立的脊柱和外周关节退行性病变中,也可见关节内气体。连续的 CT 检查可能会显示该囊肿交替充满气体和液体的过程。
交通性棘盂囊肿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1. MRI序列上可见肩关节后方出现囊性病变,位于肩盂后方关节囊附近,信号呈高信号与低信号交杂,其中可见内含气体信号迹象,提示病变内部可能与关节腔相通。
2. 病变邻近冈上肌、冈下肌腱附着部,可见局部关节囊及盂唇区域形态异常,提示可能存在后方关节唇撕裂。
3. CT显示同样可见肩盂后方囊状影,其内部密度低,并可见气体密度影。肩关节面关节间隙较正常大致未见明确狭窄,但囊肿与关节面之间有连通征象。
4. 骨质结构总体完整,未见明显骨折征象。未见明显肩袖肌腱大范围撕裂的直接征象(后方病变对冈下肌肌腹或肌腱的受压可疑),仍需结合临床体检鉴别。
基于上述影像表现及临床病史,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1. 旋肩胛切迹/盂肩切迹区(冈上、冈下神经通道)囊肿引起的神经卡压:夹杂气体的囊肿,结合患者肩痛及可能的痛性弧征,提示对冈下肌或冈上肌神经分支的影响。
2. 关节盂唇撕裂伴随关节囊内液体或气体渗漏:影像所示囊肿与后方关节唇撕裂有关,气体进入囊肿提示可能存在关节腔与囊肿的交通。
3. 单纯关节囊旁滑膜囊肿或粘液囊肿:尽管可有类似影像表现,但明显的气体成分和关节唇改变更支持与关节腔相通的病因。
综合患者年龄、左肩疼痛5个月、影像所示后方关节唇撕裂及气体进入囊肿的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肩关节后方关节唇撕裂并气体性关节囊肿(后方肩盂囊肿)导致潜在的冈下肌神经受压。”
若进一步需要明确病理性质或关节唇撕裂程度,可考虑关节镜下探查或进一步影像学对比检查。
1. 保守治疗:
包括止痛药物、局部注射(如糖皮质激素)以及理疗(如超声、理学电刺激),可在症状不严重且肌腱功能相对维持的情况下先行尝试。若囊肿体积较小且疼痛可耐受,通常可先选用保守治疗配合定期随访。
2. 关节镜手术: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影像学证实囊肿对冈上或冈下神经造成明显压迫,且合并关节唇撕裂时,应考虑手术干预。采用关节镜切除囊肿及修补关节唇撕裂,可以减轻神经压迫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3. 康复及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 频率(Frequency):在初始阶段,每周进行3-4次针对肩关节灵活性与肌力的训练。
• 强度(Intensity):从低强度的等长收缩开始,逐步过渡到中等强度的阻力训练(如弹力带练习),并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
• 时间(Time):每次训练20-30分钟,分组进行,间隔日的恢复和休息也很重要。
• 类型(Type):可先进行温和的肩关节活动范围练习(如前屈、外展、内外旋),待疼痛缓解后逐步增强肌力训练(等长、等张收缩),注意避免立即暴力或超量的拉伸或旋转动作。
• 进阶(Progression):随着疼痛改善和肌力增加,可以提高弹力带阻力级别,增加哑铃重量,并逐步恢复到日常或运动所需的肩功能活动。
• 体积(Volume)与计划(Plan):根据患者的耐受度和协同肌力量,逐步增加重复次数和组数,动态评估肩关节稳定性后再做调整。
在康复训练中,应密切关注患者对疼痛及肩部稳定度的反馈,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炎症或撕裂加重。如存在骨质脆弱或其他全身性合并症,需个体化调整训练强度与方式,确保安全。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学与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专科诊断与治疗意见。患者若有任何病情变化或出现新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
交通性棘盂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