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患者抱怨肩胛骨区域长期疼痛。白天疼痛持续不断,夜间未见加重。两位患者的普通 X 光检查结果均正常。
第一位患者是一名惯用右手的体力劳动者,抱怨左肩部位持续2年的疼痛,并无创伤史。其全科医生建议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并进行物理治疗,但并未见改善。五个月后,该患者因肩关节活动度减小及疼痛逐渐加重而被转诊至骨科医生。最初的临床诊断为撞击综合征。平片检查显示正常。CT显示肩胛骨颈部有溶骨性病变(Fig. 1a)。MR成像在T2加权图像上显示中等信号强度的病灶,并伴有关节内积液(Fig. 1b)。骨显像在血池期显示摄取增高(Fig. 1c)。此后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术后2年来一直无症状。
第二位患者抱怨右肩部位持续4年的疼痛,未伴随明显创伤事件。疼痛在白天持续存在,但夜间并无加重。平片检查显示正常。骨科医生建议进行CT扫描。5mm厚的轴位扫描显示弥漫性骨质硬化(Fig. 2a),而1.5mm骨算法检查则显示一处溶骨性病变,其中有一个中央病灶,并伴有骨膜反应(Fig. 2b)。患者随后接受手术切除,术后13个月来一直无症状。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在放射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病灶,伴或不伴硬化性瘤巢。该病灶与典型的硬化性骨膜反应相关。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夜间加重并可被阿司匹林缓解的钝痛。然而,也有一些病例可能呈现为不典型的、疼痛较轻的滑膜炎。当非典型临床表现与罕见的病变部位同时出现时,诊断可能会被延误数年(1)。本文所述的病例并未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切除病灶后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骨样骨瘤。
肩胛骨是骨样骨瘤的罕见生长部位,文献中报道的病例不足20例(2-4)。由于结构重叠,普通X线片对识别该病灶帮助有限。骨显像和在感兴趣区域使用骨算法的CT被建议用于诊断骨样骨瘤。MR成像可以提示诊断,但并非首选方法。过去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彻底的手术切除,但由于往往需要切除大量骨骼组织,可能导致血肿、感染和骨折等并发症。CT引导下的经皮热凝是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骨样骨瘤治疗方法,包括脊柱病变在内,成功率超过76%(5)。
肩胛骨骨样骨瘤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CT、MRI及骨显像资料,可见肩胛骨局部有小范围骨质病变:
结合临床症状(肩胛部疼痛,白天持续,无典型夜间痛加剧,既往X线片正常)以及影像学表现,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基于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显示为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最终诊断为:骨样骨瘤(肩胛骨)。
虽然患者并无典型夜间加重且对阿司匹林缓解显著的症状,但不典型病例并不罕见;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包括CT定位及骨扫描。
基于患者术后或微创治疗后的康复需求,可考虑以下运动处方原则(FITT-VP):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水平和肩部活动范围,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对骨质较脆弱或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需在专科医师或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安全开展训练。
本报告仅基于所提供的影像和已有信息进行初步分析,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的面对面诊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务必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与治疗。
肩胛骨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