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轻微跌倒导致左上臂骨折入院。平片和MRI显示在左肱骨近端有一个膨胀性的良性溶骨性病变。保守治疗一个月后,患者因持续疼痛且对止痛药无反应再次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病变呈侵袭性。骨扫描显示多发病灶。完整的生化检查显示血清钙水平升高(3.46 mmol/l)。
患者因轻微摔倒后左上臂骨折入院。临床检查及其病史均无特殊。普通X线片(图1a)显示左肱骨近端的膨胀性溶骨性病变。为进一步检查而请求进行MRI。MRI检查显示在T1加权自旋回波(图1b)和T2加权TSE(图1c)上均可见液-液平面,并伴有出血成分。诊断为良性肿瘤并建议保守治疗。
一个月后,患者因持续性疼痛对止痛药无反应再次入院。普通X线片显示肱骨近端干骺端区出现侵袭性膨胀性溶骨病变(图2)并伴有病理性骨折。轴位CT显示累及皮质和骨髓的溶骨性病变(图3)。在MRI扫描中,脂肪抑制T2加权TSE图像显示肱骨及周围软组织信号强度增高(图4a)。T1加权自旋回波(图4b)和脂肪抑制增强T1加权自旋回波(图4c)显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病变发生了改变,呈现强烈的对比增强并有软组织侵犯。以上表现提示侵袭性病变的可能。骨扫描显示左侧肱骨近端、左侧股骨近端、左侧胫骨及右侧髂骨均有多发病灶。骨盆的轴位CT扫描显示多发累及皮质和骨髓的溶骨性病变(图5),其中有一个病灶侵蚀了外侧皮质骨。完整的生化检查显示血清钙升高(3.46mmol/l)。
最初的放射学诊断(Fig. 1)为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因为该病灶呈膨胀性、界限清晰,并且显示液-液平面伴有出血。一个月后,放射学检查(Figs 2-4)提示病灶具有侵袭性,很可能是与ABC相关的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随后进行了开放性活检,完整的组织学检查显示为高级别巨细胞瘤(GCT)。在CT扫描和骨扫描(Fig. 5)发现多发病灶后,考虑为多发性GCT,于是安排对肱骨病灶进行手术。在另一家中心对原始组织学进行复查后,提示需要鉴别诊断实体性ABC与GCT。
术前的生化分析显示血清钙升高,随后进行的PTH测量结果为1057(正常值10-60)。确诊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后,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切除的甲状旁腺腺瘤重5.3克。血清钙水平下降后,对所有溶骨性病灶的随访X线检查显示逐渐愈合。
在CT和/或MRI上可见液-液平面并伴随出血的最常见病变是原发性或继发性ABC (1,2)。在骨性病灶中出现液-液平面并非某种特定病变的特征性征象 (3)。最近有报告指出液-液平面与棕色瘤之间存在关联 (4)。虽然此前未曾被报道,但在棕色瘤中发现液-液平面也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些肿瘤通常含有出血成分 (4)。
褐色瘤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1. 患者左肱骨近端可见明显的膨胀性溶骨性病变,边界相对清晰。
2. MRI 显示病灶内存在“液-液平面”(fluid-fluid levels),提示病变内有囊性或出血成分。
3. 后期影像提示病变表现趋于“侵袭性”,相邻组织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尚无明确的大范围软组织侵袭。
4. 骨扫描结果提示多发性骨骼病灶。
5.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清钙明显升高(3.46 mmol/L),且 PTH 显著增高(1057,正常范围 10-60),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6. 术后随访影像可见病灶有不同程度修复倾向。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多发性病变、持续性疼痛)、实验室结果(显著高钙血症及 PTH 升高)以及术后的临床与影像学追踪发现(病变修复),最终诊断为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导致的棕色瘤(Brown Tumor)”。
1. 治疗策略
‣ 外科治疗: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是关键。患者在切除 5.3 g 的甲状旁腺腺瘤后,血清钙快速下降,多发棕色瘤的骨破坏开始修复。
‣ 骨折与骨损害处置:如有不稳定骨折风险,可考虑手术内固定;若无明显结构不稳定或病理骨折风险较低,可经支具或夹板保护并定期复查。
‣ 药物治疗:术后可酌情补钙(防止术后低钙血症)及维生素 D,以调整骨重塑过程。
2. 康复/运动处方
考虑患者因骨质破坏和术后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具体原则如下:
‣ 频率(Frequency):初期每周 3~5 次,视患者耐受情况而定。
‣ 强度(Intensity):先以低强度运动为主,如简易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力训练;逐步增加阻力或负重。
‣ 时间(Time):每次 20~30 分钟为起点,随着体力与骨骼情况改善可逐渐延长至 45~60 分钟。
‣ 方式(Type):可采用安全、低冲击的运动方式,如水中运动、坐姿或卧姿下的抗阻练习、稳定性训练等。
‣ 进阶(Progression):根据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和骨密度等综合指标,逐渐增加负重和活动范围。若出现疼痛或不适,要及时调整或暂停。
‣ 特别注意:患者术后早期避免过大负重和剧烈运动。骨质脆弱部位应重点保护,可使用护具或杠杆式辅助器械,以降低骨折风险。若出现明显疼痛或功能障碍,应即时复诊。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临床与影像学信息所进行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临床面诊及专业医生意见。患者应及时向正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师咨询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与复查。
褐色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