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肩锁关节完全脱位一年后,她出现了显著的肩部疼痛症状,并且疼痛放射至颈部和手臂。
患者在一次从马背跌落的事故中伤及右肩。检查发现肩锁(AC)关节处肿胀和压痛,未见远端神经血管缺损的证据。
X线显示肩锁关节(AC关节)完全脱位(图1)。
她接受了颈腕吊带固定治疗3周,随后进行物理治疗。
受伤一年后,她仍然出现肩部疼痛并向颈部和上肢放射的明显症状。
此阶段拍摄的X线片显示锁骨远端有侵蚀性改变(图2)。她被安排进行肩锁关节重建手术。在受伤两年后进行手术时,进一步的X线检查显示骨溶解已进展,锁骨外侧2-3厘米部分被吸收。她接受了锁骨外侧端与喙突的螺钉固定以及喙锁韧带重建(图3)。术后九个月取出了螺钉。经过物理治疗,肩关节无疼痛并且活动范围良好。
锁骨外侧端的骨质溶解是一种罕见的病症,最早由Werder于1950年(1)报道。它通常发生在肩锁关节损伤之后,尽管关节并不一定要发生半脱位才能引起骨质溶解。也有文献报道,在没有急性损伤的情况下,这种病症可出现在经常进行举重训练(2)或使用气动工具(3)的男性身上。外伤后出现的病例具有锁骨外侧端特征性的吸收,表现为关节下皮质骨的破坏和囊性变化,尽管在受伤后大约两周半(4)即可在X线片上观察到,但通常在一至三个月内出现,并可持续进展数年(5)。锁骨可能有2-3厘米的范围受到累及,偶尔也可见肩峰部位的骨质溶解。临床特征包括持续性的肩部疼痛和无力,并伴随肩锁关节处的肿胀和压痛。由于在受伤后立即拍摄的X线片通常显示锁骨正常,容易导致漏诊。结缔组织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感染、肿瘤性疾病以及大范围骨质溶解等均是重要的鉴别诊断,这些疾病的X线表现可能类似。病理过程尚不明确,缺血、自主神经现象或滑膜过度生长等都被认为可能是潜在机制。治疗方面已提出的方案包括制动、切除锁骨外端,以及肩锁关节重建。
锁骨创伤后骨溶解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肩关节 X 光片(前后位及侧位/斜位),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1. 肩锁关节(AC 关节)处可见明显解剖异常改变,尤其是锁骨远端(外侧端)与肩峰关节面之间的关系异常。
2. 锁骨远端出现骨质不规则吸收现象,局部皮质连续性部分缺失或边缘模糊,可见囊性、局灶性透亮区,提示骨质破坏或吸收。
3. 在部分影像中可见金属固定物(螺钉)位于锁骨远端附近,提示患者可能既往接受过关节重建或内固定手术。
4. 肩峰及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影像学表现,但局部仍可能存在慢性炎性或瘢痕组织变化。
结合患者一年前曾发生完全肩锁关节脱位的外伤史,以及当前影像表现,现考虑的潜在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1. 创伤性锁骨远端骨溶解(Osteolysis of the Distal Clavicle):
• 常见于肩锁关节外伤后,可出现远端锁骨的进行性骨质吸收和疼痛。
• 影像上表现为锁骨远端骨质破坏、皮质变薄或缺损,可伴关节间隙改变。
• 符合患者外伤后、持续肩部疼痛的临床特点。
2. 感染性骨质破坏(如骨髓炎):
• 临床上通常伴有局部红肿、发热或全身感染征象。
• 需结合炎症指标(CRP、ESR、白细胞计数)及临床表现。
• 本例中并无明确的感染症状描述,暂列为鉴别项。
3. 代谢性骨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 可出现多发性骨质吸收,且常累及其他部位的骨骼。
• 患者仅表现出肩锁关节局部改变,且有明确外伤史,因此可能性相对较低。
4. 肿瘤性骨质破坏(良恶性):
• 一般伴随进行性加重的疼痛或局部肿块。
• 本例影像特点结合外伤史,更倾向于创伤性病因。
基于患者既往肩锁关节脱位病史、持续性肩痛及影像学上锁骨远端的典型骨质溶解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外伤后锁骨远端骨溶解(Post-traumatic Osteolysis of the Distal Clavicle)”。
考虑到患者主诉症状显著、时间持续较长,并已有可能的内固定迹象(螺钉),具体诊断也需结合手术记录、实验室检查(排除感染和代谢性疾病)等。若诊断仍存疑,或需进一步鉴别其他病变,则可考虑 MRI 检查或必要时行活检明确。
1. 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针对症状较轻者,可采用肩关节活动限制、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止痛、局部理疗等方式。
• 关节重建或外科治疗:对于已经行过内固定但症状依旧明显或骨溶解有进展的患者,可考虑再次手术处理,包括锁骨远端部分切除术、肩锁关节重建等。
• 康复与功能训练:无论手术与否,康复训练均十分重要,用以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力量与稳定性。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 (FITT-VP 原则):
• 初始阶段(术后或急性炎症期):
- 频度(Frequency):根据疼痛程度,每天 1~2 次短时练习。
- 强度(Intensity):以不引发疼痛或轻度酸胀为度,避免提重物。
- 时间(Time):每次 10~15 分钟的轻度被动/主动辅助活动。
- 方式(Type):被动关节活动、活动范围(ROM)练习,轻柔的肩带肌群拉伸。
- 渐进(Progression):症状允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量训练。
• 中期阶段(慢性期或术后稳定期):
- 频度:每周 3~4 次。
- 强度:轻中度力量训练,可使用弹力带或小重量哑铃做肩外展、内收、前举训练。
- 时间:每次 20~30 分钟。
- 方式:加强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及肩胛稳定肌群的训练。
- 渐进:随着肌力恢复,逐步提高阻力或增加动作复杂度。
• 后期阶段(功能恢复及回归运动):
- 频度:每周 3~5 次,根据需求和运动习惯调整。
- 强度:中高强度,模拟日常或运动场景提高功能。
- 时间:每次 30 分钟以上。
- 方式:综合性肩关节功能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练习、协调性和耐力训练。
- 渐进:关注肩部疼痛或疲劳信号,循序加大负荷。
注意事项:
• 若出现明显肩部红肿、剧痛或功能急剧下降,应及时复诊排查手术并发症或其他病变。
• 确保在专业医师或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防止二次损伤。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提供的影像与信息所进行的医学分析,旨在提供参考性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锁骨创伤后骨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