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性巨肢症

临床病例 07.09.200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2岁,男性
作者: Chandramohan M, Gopal K, Seriki D, Desai N, Allcock S *.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右手中指部分截肢处逐渐增大,影响抓握功能。

影像学表现

患者出现已部分截肢的右手中指逐渐增大,影响其握力。出生时右手中指畸形,四岁时因美容原因对右手中指的远侧和中节指骨进行了截肢。体格检查显示右手中指残端增大,并导致邻近手指偏离。未见皮肤结节、咖啡牛奶斑、凹陷性水肿或皮肤血管瘤。未发现震颤或可听到的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Plain radiography显示右手中指残端软组织增生,近节指骨远端因骨赘而膨大。右手食指和无名指的中节指骨可见关节周围骨赘。
MR成像在Philips Gyroscan 0.5 T扫描仪上进行,采用4mm层厚进行轴位T1自旋回波、冠状位T1梯度、冠状位T2自旋回波,以及轴位和冠状位STIR序列。根据MR表现,诊断为脂肪性巨指症(Macrodystrophia Lipomatosa, MDL)。患者正等待手术以减小受累手指体积,从而改善手部外观和功能。

病情讨论

MDL最早由Feriz于1925年描述,他当时仅提到下肢的局部性巨肢症。1960年,Golding提出该术语也适用于类似的上肢累及。虽然早期报告提示MDL在女性中更常见(1),但总体来说,MDL并无性别倾向。
MDL是一种罕见的局部巨肢症,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可累及一个或多个手指或脚趾,通常只累及单个肢体;也可累及整个肢体。下肢的发病率高于上肢。大多数病例累及中指和食指,与正中神经分支供应的区域相对应(2)。手指(或脚趾)的过度生长在青春期后停止。进行手术矫正的常见原因是外观方面的问题,然而当继发的退行性关节病导致功能减退,或由于巨大的骨赘而压迫神经血管结构出现机械性问题时,也可能需要手术。其病因尚不明确,曾提出多种理论,包括退行性变化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
MDL的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脂肪组织在皮下组织、神经鞘和骨膜内的浸润与肥大。骨膜受累会导致骨局部过度生长。指(趾)骨的肥大是由骨内及骨膜处的新生骨共同造成的。神经增粗则是由于纤维脂肪组织浸润至神经鞘内部所致,而并非轴突大小或数量的增多(3)。
常规X线平片可见弥漫性的软组织过度生长,位于扩大的指(趾)骨的腹侧,在手部通常向外侧延伸,在足部则向内侧延伸。脂肪沉积最明显的区域在指(趾)远端,可延伸至手掌或足底,此时相邻骨头也可能增大。骨头的长度和宽度均增加。手指的指骨在手中通常向内侧弯曲,而在足部通常向外侧弯曲。手指常处于过伸状态,屈曲可能受限。软组织内可能出现透亮区,反映了该病变中脂肪组织的显著过度增生(1)。
在MRI上,该病变在T1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中等信号,与正常脂肪类似,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而呈低信号的区域(4)。在出现巨指(或巨趾)的情况下,这些表现被认为对MDL具有诊断意义。
大多数导致巨指(趾)的鉴别诊断,如神经纤维瘤病、淋巴管瘤病、血管瘤病及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都可依据临床特征进行区分。在MRI上,其主要的鉴别诊断是神经纤维脂肪瘤性错构瘤(Fibrolipomatous hamartoma,FLH)和Proteus综合征。神经纤维脂肪瘤性错构瘤可与巨指(趾)畸形并存,表现为脂肪组织在神经鞘内沉积(5),而MDL则表现为脂肪组织累及神经鞘、骨髓、骨膜、肌肉及皮下组织。FLH与MDL的关系可能较为混淆。神经纤维脂肪瘤性错构瘤是MDL的特征之一,大约66%的FLH病例伴有巨指(趾)畸形(5)。FLH也可在无巨指(趾)存在时发生。MDL不具有Proteus综合征中常见的掌跖部“脑回样”增厚或线样皮肤病变。

总而言之,MDL在巨指(趾)畸形的MR表现上具有典型特征,无需进一步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列表

脂肪瘤样巨指症

最终诊断

脂肪瘤样巨肢症

证书

(无翻译内容)

图像分析

右手的普通X线片

icon
右手的普通X线片

冠状面和轴面 T1 加权磁共振序列

icon
冠状面和轴向T1加权磁共振序列
icon
冠状面和轴向位 T1 加权 MR 序列

冠状位T2加权图像

icon
冠状位 T2 加权图像

轴位STIR图像

icon
轴向STIR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