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骨质不足性骨折

临床病例 20.11.200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6岁,女性
作者: Connors AM, Blake SP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四天来持续出现剧烈的下背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无外伤史。

影像学表现

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因持续四天的严重下背痛并在行走时加重而入院。无外伤史或既往腰部问题史。她此前一直服用低剂量皮质类固醇。下背部和骶骨处可触及压痛,其他检查并无明显异常。疼痛无放射,也无根性症状或体征。
普通放射线片(图1)显示正常。MRI显示双侧骶翼T1信号减低/T2信号增高,并在静脉注射钆螯合剂后呈增强(图2和图3)。骨扫描显示整个骶骨的放射性同位素摄取增高,尤其在两侧侧块部位,以右侧更明显,呈“H”形(图4)。CT检查显示双侧骶翼于骶髂关节平行方向出现骨折(图5)。
根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所见,诊断为双侧骶骨不足性骨折。保守治疗后症状缓慢改善,患者已恢复正常活动。随访CT扫描显示因骨折愈合而出现硬化,无其他异常。

病情讨论

老年患者常表现出下背痛及相关症状。这些表现通常缺乏特异性,可能的鉴别诊断包括恶性肿瘤、骨髓炎以及由腹盆腔疾病引起的牵涉痛。骶骨不足性骨折正日益被认为是一种重要且可治疗的原因。这类骨折并不一定伴随外伤,且常难以识别,即使在影像学上也可能与其他疾病(如骨髓炎或恶性肿瘤)相混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风险患者中常有既往恶性肿瘤病史,因此易被误判。
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也处于危险之中,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盆腔放射治疗以及会削弱骨强度的疾病,如软骨病、Paget 病、成骨不全症、骨硬化病、纤维性骨病,或因某些研究显示的大型 Tarlov 囊肿。
此类骨折常为双侧性,多见于骶骨翼(外侧块),走向与骶髂关节平行。骶骨体也可能受累。其影像学特征因骨折持续时间及愈合程度而异。
普通 X 线片通常无明显帮助。MRI 上,由于骶骨翼骨髓水肿,T1 加权像常表现为低信号强度,而 T2 加权像则表现为高信号强度。T2 加权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图像尤其敏感。有时可以看到骨折线,但这并不常见。MRI 虽然敏感,但通常缺乏特异性,使用静脉注射钆螯合剂后可能出现增强表现,且骨折可累及一个或多个骶骨体。若患者有恶性肿瘤既往史,则易被误判为转移病灶。
骨扫描对于鉴别怀疑的骶骨不足性骨折具有较高敏感性,骶骨在后位投照时更易观察。由于骨折通常发生在骶骨外侧块,而骶骨体相对不受累,放射性同位素在这些部位的摄取呈现经典的蝴蝶状或“H”形表现,在合适的临床背景下具有诊断意义。然而,骨折也可能是单侧性的,可能伴随或不伴随“H”形横向条带,同时也可能扩展至髂嵴或其他骨盆部位的骨折。只有约 40% 的病例会出现经典的“H 征”,因此特异性有限。在如本文所示的病例中,“H 征”也可能不对称。
CT 在诊断这些骨折方面准确、高效且特异。它在可疑骨扫描或 MRI 结果后,有助于确认诊断并排除其他病变。CT 的典型表现是在骶骨翼与骶髂关节平行处可见单侧或双侧骨折线。随着愈合,骨折线可能出现硬化。CT 还可通过显示骨小梁完整(仅在骨折处中断)来排除诸如恶性肿瘤及骨髓炎等破坏性病变。如果诊断仍不明确,或对愈合存在疑虑,可在数月后进行再次 CT 随访检查。

鉴别诊断列表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

最终诊断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骶骨的普通X线片

icon
骶骨平片

T1加权轴位磁共振图像经过骶骨

icon
骶骨T1加权轴位MR图像

钆增强的骶骨轴位MR图像

icon
钆增强的骶骨轴位MR图像

同位素骨扫描,后视图

icon
同位素骨扫描,后视图

骶骨CT扫描

icon
骶骨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