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头骨内神经节囊肿的骨外成分导致腓总神经受压

临床病例 10.03.2004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3岁,女性
作者: Pikoulas K, Giannikouris G, Staikidou I, Mantzikopoulos G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左侧腓总神经轻瘫已持续四个月,并在腓骨小头处存在溶骨性病变。

影像学表现

一名中年女性因膝关节外侧疼痛来我院就诊,过去四个月内疼痛逐渐加重。神经学检查显示左侧腓总神经轻瘫。
左膝X线片显示腓骨头处有一个溶骨性病变,周围有硬化边缘(图1)。可见腓骨头内侧部分略有膨胀,但未见骨皮质破坏。
随后的MRI显示该病变为囊性(图2, 3)。在腓骨头前方发现骨皮质破坏(图4),病变由此突破骨皮质向外伸展,在病变的骨外部分与邻近的腓骨长肌之间,侧向压迫腓总神经(图4)。
为防止腓总神经进一步受到神经损害,决定进行手术切除。
组织学检查显示该病变为腱鞘囊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三个月时疼痛消失且无神经功能受损迹象。

病情讨论

腱鞘囊肿可以在骨内新生,形成骨内腱鞘囊肿[1,2]。从组织学上看,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囊肿,因为它们没有上皮内衬。骨内腱鞘囊肿通常不与邻近关节相通[1]。在长骨邻近关节处的骨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除了骨内腱鞘囊肿之外,还包括退变性软骨下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和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2,3]。退变性软骨下骨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在放射学上表现为透亮、边界清晰的病灶,周围环绕着硬化缘[1]。并未观察到骨皮质扩张。可见邻近关节的退变性改变。常见于老年或创伤后患者。
骨内腱鞘囊肿在影像上与退变性软骨下骨囊肿类似,但邻近关节没有退变性改变,且多见于中年人。
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骨巨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并且不与邻近关节相通[1]。
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则出现在关节两侧[1,2]。

在我们的病例中,这个病变呈透亮性,具有硬化边缘,可见腓骨头轻度膨胀,但并未累及胫腓近端关节。
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囊性病变包括神经内囊肿、滑膜囊肿和腱鞘囊肿。这些病变在病理学上有所不同,对其起源与形成的机制也存在不同假说。神经内囊肿起源于周围神经的神经外膜[4]。滑膜囊肿起源于滑膜,并通常与其所属关节相通。大多数作者认为腱鞘囊肿源于结缔组织的黏液样变性,因为它们通常位于机械应力集中的区域[2]。有的作者认为这些囊肿来自胚胎发育过程中滑膜组织的移位,也有人提出它们起源于关节囊[5]。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了解这些病变是否贴近神经外膜或是否与所属关节相通很重要,因为这些发现会影响治疗策略[2,5]。
术前的MR成像非常有帮助,因为它能够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5]。如果腱鞘囊肿靠近神经,它们可能会因压迫而导致症状,引起疼痛甚至神经受损[1,4]。另一方面,骨内腱鞘囊肿一般不会引起症状,除非它们膨胀性地侵及骨皮质,进而压迫周围器官[4]。骨内腱鞘囊肿很少突破骨皮质向外扩展以压迫周围软组织[3,4]。在我们的病例中,MRI显示了一个骨内腱鞘囊肿合并骨外部分,压迫到腓总神经,从而导致了患者的症状。

鉴别诊断列表

腓总神经卡压

最终诊断

腓总神经卡压

证书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图像分析

左膝关节前后位X线检查

icon
左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

冠状位 T1 加权/自旋回波

icon
冠状位 T1 加权自旋回波

冠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

icon
冠状位 T2 加权快速自旋回波

轴向 T1加权/自旋回波

icon
轴位T1加权自旋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