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腓总神经轻瘫已持续四个月,并在腓骨小头处存在溶骨性病变。
一名中年女性因膝关节外侧疼痛来我院就诊,过去四个月内疼痛逐渐加重。神经学检查显示左侧腓总神经轻瘫。
左膝X线片显示腓骨头处有一个溶骨性病变,周围有硬化边缘(图1)。可见腓骨头内侧部分略有膨胀,但未见骨皮质破坏。
随后的MRI显示该病变为囊性(图2, 3)。在腓骨头前方发现骨皮质破坏(图4),病变由此突破骨皮质向外伸展,在病变的骨外部分与邻近的腓骨长肌之间,侧向压迫腓总神经(图4)。
为防止腓总神经进一步受到神经损害,决定进行手术切除。
组织学检查显示该病变为腱鞘囊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三个月时疼痛消失且无神经功能受损迹象。
腱鞘囊肿可以在骨内新生,形成骨内腱鞘囊肿[1,2]。从组织学上看,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囊肿,因为它们没有上皮内衬。骨内腱鞘囊肿通常不与邻近关节相通[1]。在长骨邻近关节处的骨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除了骨内腱鞘囊肿之外,还包括退变性软骨下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和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2,3]。退变性软骨下骨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在放射学上表现为透亮、边界清晰的病灶,周围环绕着硬化缘[1]。并未观察到骨皮质扩张。可见邻近关节的退变性改变。常见于老年或创伤后患者。
骨内腱鞘囊肿在影像上与退变性软骨下骨囊肿类似,但邻近关节没有退变性改变,且多见于中年人。
软骨母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和骨巨细胞瘤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并且不与邻近关节相通[1]。
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则出现在关节两侧[1,2]。
在我们的病例中,这个病变呈透亮性,具有硬化边缘,可见腓骨头轻度膨胀,但并未累及胫腓近端关节。
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囊性病变包括神经内囊肿、滑膜囊肿和腱鞘囊肿。这些病变在病理学上有所不同,对其起源与形成的机制也存在不同假说。神经内囊肿起源于周围神经的神经外膜[4]。滑膜囊肿起源于滑膜,并通常与其所属关节相通。大多数作者认为腱鞘囊肿源于结缔组织的黏液样变性,因为它们通常位于机械应力集中的区域[2]。有的作者认为这些囊肿来自胚胎发育过程中滑膜组织的移位,也有人提出它们起源于关节囊[5]。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了解这些病变是否贴近神经外膜或是否与所属关节相通很重要,因为这些发现会影响治疗策略[2,5]。
术前的MR成像非常有帮助,因为它能够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5]。如果腱鞘囊肿靠近神经,它们可能会因压迫而导致症状,引起疼痛甚至神经受损[1,4]。另一方面,骨内腱鞘囊肿一般不会引起症状,除非它们膨胀性地侵及骨皮质,进而压迫周围器官[4]。骨内腱鞘囊肿很少突破骨皮质向外扩展以压迫周围软组织[3,4]。在我们的病例中,MRI显示了一个骨内腱鞘囊肿合并骨外部分,压迫到腓总神经,从而导致了患者的症状。
腓总神经卡压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1. 从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可见:左侧腓骨头区域出现一透亮性病灶,边界较清晰,周围可见硬化缘;腓骨头略有轻微膨隆,无明显骨皮质破坏或塌陷。
2. MRI(冠状位及轴位)显示:腓骨头内存在囊性信号,T1 呈低或中信号,T2 呈较高信号。病灶向骨外突出,形成一个囊性结构,紧邻并压迫腓总神经。未见与邻近关节明显连通。
3. 未见明显骨折线及软组织内大范围的炎性或侵蚀性改变。周边软组织信号相对平稳,唯局部腓总神经行程受压迹象。
结合患者的年龄(43 岁)、临床表现(左侧腓总神经轻瘫、已有四个月)、影像学表现(腓骨头内透亮性囊状病变并局部硬化缘,轻度膨隆,将腓总神经压迫),最可能的诊断为:腓骨头骨内节囊肿(Intraosseous Ganglion),并伴有向骨外延伸成分,压迫腓总神经。
若需确诊,可行手术探查并病理学检查,以明确囊肿性质及排除其它少见病变。
康复计划的目标包括减轻局部炎症、保护腓总神经功能及恢复患肢肌力与关节活动度。建议分阶段进行:
注:在上述方案执行过程中,若患者有其他合并症(如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不佳等),需在力量及有氧训练时适当降低负荷强度和频度,并由专业医疗人员持续监测安全性。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影像资料及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具有参考性,不能替代实际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骨科、影像学科或其他相关专科医生。
腓总神经卡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