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了一例36岁患者,患有胸1椎骨软骨瘤并伴有颈椎神经根病。骨软骨瘤占良性骨肿瘤的36%。脊柱骨软骨瘤常累及后部结构,可能导致脊髓压迫性病变和/或神经根病变。
一名36岁的女性出现颈部僵硬,并伴有左上肢放射性疼痛,左手第4和第5指的刺痛及麻木。她在3年前的一次交通事故中颈部受伤后出现这些症状。症状逐渐加重,使用消炎药无法缓解。临床检查中,颈部无压痛。除前屈外,所有颈部活动终末均受限。唯一的神经学阳性体征是左侧C8和T1皮节感觉减退。颈椎平片显示在T1椎体水平存在病变(Fig.1)。颈椎CT扫描显示在T1椎体的左侧椎弓根和椎板处有一个分隔状肿瘤(Fig.2)。颈椎MRI提示在左侧T1椎体椎弓根处起源的骨性肿物,压迫左侧C8和T1神经根(Fig.3)。锝骨扫描未见其他骨骼病变。术中经左侧半椎板切除术切除T1椎体后方的肿瘤,并从C7至T3施行带内植物的后外侧融合术,术中未出现并发症(Fig.4)。术后2年随访时,患者症状完全缓解。送检肿瘤的组织学检查结果与骨软骨瘤一致。
骨软骨瘤常见于长骨。如果骨软骨瘤发生在椎柱则不常见,其发病率为1.3%至4.1%1。它们占所有孤立性脊柱肿瘤的3.4%1。在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患者中,其发生率稍高(9%)1。这种肿瘤最常见的形式是孤立性且散发2。较少见的形式是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这是一种家族性疾病,多个骨软骨瘤散布于轴向或附肢骨骼2。 在遗传性类型的患者中,有1%至2.5%出现脊髓受压3,但在散发型骨软骨瘤中,脊髓受压则相当罕见4,5。骨软骨瘤可发生于脊柱的各个节段,但以颈椎,尤其是寰枢椎区域为好发部位。病变最常见于后方结构,但也有部分来自椎体。椎柱骨软骨瘤通过向椎孔内的膨胀性生长或累及椎旁交感神经中枢,可导致神经系统症状3,6。当病变向后方延伸时,可能触及到肿块;而对于向前突出者,则更易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以及血管并发症。 文献回顾显示,共报道了104例脊柱骨软骨瘤2,5,7,8,9。其中,孤立性骨软骨瘤最常见(104例中占80例)。在这80例孤立性骨软骨瘤中,41例表现为脊髓受压。平均年龄为40岁,男性患者更常受到影响。患有多发性外生骨疣的患者往往在更年轻时就诊,并且脊髓受压的发生率要高得多。本病例中的神经受压表现为神经根病。共有23例(55%)发生在颈椎,17例(41%)发生在胸椎,2例(4%)发生在腰椎。胸椎最常见的部位为T8(28%),其次为T4(17%)。 在普通X线片上,骨软骨瘤表现为钙化且光滑的肿块,由与其下骨及松质骨相连续的皮质组成。于附着点处,原发骨的皮质向肿瘤的皮质扩展7。薄层与重建的CT扫描可显示这种良性骨肿瘤的典型征象:其内部钙化并与周围骨质相连续8。CT还可明确肿瘤的范围及其与椎骨和神经结构的关系7。由于MRI能够更好地显示软组织和骨髓的受累情况,因此它是评估椎管内扩张和脊髓受压的金标准9。可能与之表现相似的疾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压迫、胸廓出口综合征以及颈椎病所致的神经根病。
对所提交的肿瘤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骨软骨瘤相符。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X线、CT及MRI影像,位于颈椎上段(T1椎体)可见一骨性突起,其密度与正常骨质相近,显示皮质与椎体骨皮质连续。CT薄层扫描及重建显示此突起的松质骨部位与椎体内骨髓相连,表明其为良性骨性生长。MRI上可见局部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迹象,符合对神经根(颈神经)的压迫表现。
整体形态呈外生突起,轮廓较光滑,无明显软组织肿块信号。病变周围骨质无明显破坏或反应性改变。上述影像表现提示此骨质突起对邻近神经根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从而与临床的颈椎神经根刺激症状(颈性神经根性疼痛、上肢放射痛或麻木等)相吻合。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颈神经根受压所致的颈肩/上肢疼痛、麻木等)、影像学表现(T1椎体后方连续性骨突起,皮质及松质骨与椎体相连、神经根受压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颈段椎体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伴颈神经根压迫。
若临床存在疑义,可行进一步的影像后处理或手术病理检查以获取确切诊断。
1. 治疗策略概述:
2. 康复训练与运动处方(FITT-VP原则):
对于存在颈椎不稳定或脆弱性因素的患者,应在颈部支具或专业指导下进行训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更高强度或更复杂的动作。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资料与病史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务必及时咨询专科医生。
对所提交的肿瘤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骨软骨瘤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