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颈椎疼痛且无神经功能障碍而被转诊。
该患者主诉颈椎疼痛,入院时未见感觉或运动功能受损。首先进行了颈椎MRI检查。我们采集了矢状位和轴位自旋回波T1及T2加权序列。检查结果显示,在C3椎体内(包含后部结构)存在一个扩张性囊性病变,可见内部分隔和液-液平面。随后进行的CT扫描显示该处为溶骨性病灶,病灶边缘呈蛋壳样钙化。我们提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囊性病变,可出现在身体任何骨骼中。它最常见于第二个十年的人群。ABC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在局部可能具有侵袭性。ABC最早由Haffe和Lichtenstein于1942年描述,称其为“含有血液的大型奇特囊肿”。他们描述了两例病例:一例是在一名17岁男性耻骨上支发现的病灶,另一例是在一名18岁男性的第二椎体发现的病灶。影像学显示这些病灶具有“肥皂泡”样外观,并呈膨胀性,同时可见周围骨质被侵蚀的迹象。Jaffe和Liechtenstein认为,过去有人可能将ABC误诊为其他良性或恶性骨肿瘤。虽然ABC是一个独立的病理实体,但在某些情况下,将其与巨细胞瘤或电离植骨肉瘤(血管瘤样骨肉瘤)区分可能比较困难。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ABC是一种良性类肿瘤病变。它被描述为“一个扩张性的溶骨性病变,内部含有大小不等的血液腔隙,这些腔隙被结缔组织间隔分隔,间隔中可包含骨小梁或类骨质以及破骨细胞型巨细胞。”虽然它是良性的,但ABC可表现为快速生长且具破坏性的骨病变。病灶的膨胀性会导致疼痛、肿胀、畸形、生长板破坏、神经症状(视病灶部位而定)以及病理性骨折。ABC通常被认为较为罕见,仅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6%。大多数研究还发现女性患者略多一些。AB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通常见于年轻群体。大约50-70%的ABC出现在第二个十年,70-86%出现在20岁以下的患者中。平均起病年龄在13-17.7岁。ABC在极年幼的患者中很少见。我们的病例中患者仅6岁。患者通常表现为疼痛、肿块、肿胀、病理性骨折或这些症状的组合,且这些症状通常在确诊前已持续数周到数月。肿块也可能有快速增大的病史。在脊柱部位的ABC通常伴有神经症状。大约8%的ABC会出现病理性骨折,而在脊柱受累的ABC中,这一发生率可高达21%。其他表现还可能包括:畸形、活动范围减少、无力或僵硬、反射性斜颈以及病变局部的发热。 放射学诊断主要基于膨胀性或囊性骨病变,内部有分隔,可见蛋壳状钙化边缘以及液-液平面,这些征象在ABC中最为常见,但并非它所独有。
动脉瘤样骨囊肿
(无内容)
基于提供的影像(MRI、CT 等)可见:
结合患者年龄(6岁)、临床症状(颈椎疼痛但无明显神经受损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膨胀性骨质破坏、囊性改变、可疑流体平面),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考虑到患者年龄偏小(仅6岁),病变形态呈膨胀性、囊性改变,且暂无明显恶性征象(如软组织广泛侵犯、骨质大范围破坏),最可能的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若仍有疑虑,需进一步行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切片明确诊断,以排除罕见的恶性病变(如电镜下型骨肉瘤)。
治疗策略概述: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疼痛及不适反应。如出现颈部疼痛明显加重、上肢麻木或神经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并调整训练方式。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与病史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实际诊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需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咨询或复诊。
动脉瘤样骨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