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8岁女性患者因腰部剧烈疼痛并伴有右侧坐骨神经痛,且对治疗无反应,被转诊接受腰椎MRI检查。
核磁共振显示在 L4-L5 节段右侧椎间孔附近有一个界限清晰的硬膜外球形病灶,直径约 1 厘米。该病灶在 T1 加权成像(T1-WI)(图 1a)上呈低信号强度,并在钆剂增强后出现周边强化(图 2);而在 T2 加权成像(T2-WI)上则呈现低信号边缘(图 1b,图 3)。病灶与小关节面相连续,提示可能为滑膜囊肿,压迫到相邻的右侧 L5 神经根。切除囊肿并减压神经根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椎间小面滑膜囊肿(FSCs)被认为是因退变或不稳定的小面关节滑膜经关节囊缺损向外膨出所形成。这些囊肿最常见于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这种占位性病变可能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导致对保守治疗无反应的坐骨神经痛。如果无症状,则可以不予治疗;否则,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另一种选择是在影像引导下进行关节内激素注射,也可能达到治愈效果。 目前,MR成像是诊断FSCs的首选检查,以往常用的检查方法如脊髓造影、CT及CT脊髓造影、关节造影和CT关节造影几乎已被废弃。文献报道,在MRI上,腰椎FSCs内容物的信号强度可呈多样化。FSCs在T1加权图像上通常呈低信号,但也可能因囊肿内蛋白含量高或囊内少量出血降解产物中的顺磁性成分而表现为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囊肿在T2加权图像上与脑脊液相比最常见为轻度高信号。 在MRI上,FSCs与腱鞘囊肿可能外观相似,但后者不与关节腔相通。此外,FSCs在组织学上可见滑膜衬里,而腱鞘囊肿中则无此衬里。然而,当需进行外科减压时,术前无需特意区分这两种病变。FSCs可能会自行消退,囊肿破裂一直被认为是其原因之一。利用FSCs的特定部位和MR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与硬膜外实性脊柱肿瘤相区分并做出正确诊断。
腰椎小关节滑膜囊肿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患者提供的腰椎MRI序列图像,可见针对L4-L5椎体水平,右侧椎板间或椎间孔附近出现类圆形或卵圆形的囊性病灶。该病灶在T1加权像通常呈低信号或略呈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信号相对较高,边缘清晰,呈囊性特征。病灶毗邻并可能与相应小关节突关节相关联,部分病例可见关节突明显退变。该囊性病变对周围神经根存在一定程度的压迫征象,可能与患者右侧坐骨神经痛症状相符合。其余椎间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退变性改变,但无明显大块突出征象。
结合患者的年龄(68岁)、临床表现(顽固性腰痛及右侧坐骨神经痛)、影像学所示L4-L5小关节突关节附近囊性病灶并伴有神经根受压迹象,最可能的诊断为:右侧L4-L5小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Facet Synovial Cyst)。
1. 保守治疗
- 可尝试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镇痛药物控制疼痛症状,并配合理疗等方法,短期内观察症状变化。
- 若囊肿体积较小且症状可耐受,可定期随访观察。
2. 介入治疗
- 在影像引导下行关节腔或囊肿内注射类固醇,并结合局部麻醉,可能减轻囊肿内压力和炎性反应,从而缓解症状。
- 适用于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但暂不考虑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
3. 手术治疗
- 如果保守及介入治疗均无效,或囊肿明显压迫神经根、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考虑手术切除囊肿并减压。
- 术中可行椎间小关节稳定术,以减少复发风险。
4. 康复/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F(频率):每周3-5次,逐步增加至每天短时练习。
I(强度):初期选用低强度运动(如平地步行、简易腰背肌强化练习),根据疼痛耐受度逐步提高。
T(时间):每次运动开始时5-10分钟热身,接着进行10-15分钟的主训练,最后5分钟整理放松。随康复进展,主训练可延长至20-30分钟。
T(类型):主要包括低冲击有氧运动(步行、游泳、有氧操)及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如马氏训练、桥式练习等)。
V(总量):根据每次运动时长与频率综合调整,每周逐步增加运动量约10%。
P(进阶):随着疼痛减轻及腰背肌力增强,可适度增加训练难度,如缩短运动间歇、增加阻力训练等。
特别注意: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初期运动一定要保证安全性,建议在专业人员(如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避免高冲击力或过度屈伸腰椎的动作。若出现明显疼痛或神经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临床诊断及专业医生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获得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腰椎小关节滑膜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