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6岁的女性职业排球运动员报告在左脚踝后内侧出现一个硬弹性、略微疼痛的肿胀。
在过去,她在打排球时曾四次扭伤踝关节;然而,该肿块的疼痛在运动后加剧。对双踝进行的对比超声检查显示,左侧 Kager 脂肪三角处存在类似肌肉的组织,且未见明显回声结构改变。随后,使用 1.5T 专用线圈对踝关节进行的 MR 检查证实存在一块独立附着于跟骨(D 型)的肌性肿块,其信号强度、形态和位置与副比目鱼肌相符。
副比目鱼肌并非罕见,尤其在四肢MRI检查普及的当下更易被发现,临床上可表现为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软组织内出现压痛性肿胀。其在群体中的解剖学发生率差别较大,文献报道为0.7%至6%不等;但临床发病率较低,因为它往往无症状。病因病机可能与在生长过程中比目鱼肌的胚胎性碎裂有关。此肿胀多在第二、三十年代出现,并且在功能过载或从事运动导致肌肉肥大的人群中,局部可出现触痛。副比目鱼肌是一种文献记载充分的情况——常在手术中偶然被发现——由于影像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这些方法能够将其与踝部占位性病变区分),如今发现率有所提高。最早对这一额外肌肉进行详细描述的是Le Double,于1897年提出。副比目鱼肌并非总是拥有独立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临床上可表现为内踝与跟腱之间内侧隆起的一软组织肿块,可为单侧或双侧,并且体积并不总是对称。它起源于比目鱼肌之内,并位于屈肌深面,呈相对恒定。其远端止点的插入方式可分为五型: • A型:经肌性肌腹插入于跟腱前方、跟骨后面 • B型:沿跟腱远端部分插入 • C型:以独立的肌腱插入于跟肩后方、跟骨上部 • D型:经肌性肌腹插入于跟骨内侧面 • E型:以肌腱插入于跟骨内侧面 在某些情况下,它会在运动时引起疼痛,主要与缺血有关,因肌肉受挤压而导致功能过载综合征,尤其见于从事特定运动(如足球、网球、长跑、篮球、田径、柔道、滑雪、排球以及跳伞等)的人群。鉴别诊断需考虑踝关节后内侧区的其他疼痛性软组织“肿块”,如脂肪瘤、血管瘤、滑膜瘤及肉瘤等。超声检查可准确评估跟腱区肿胀,显示与肌肉回声相似(且无回声结构异常)的软组织体积增大,可与对侧对应区进行比较。磁共振成像由于其多平面成像优势,可更好地显示此解剖变异,能清晰定位、识别肌肉组织和脂肪平面以及其在跟骨的插入部位。了解这种解剖变异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可减轻疼痛并在跑步时改善后足的放松度。治疗取决于临床表现、副比目鱼肌的体积和远端肌腱插入部位,包括保守治疗、训练方式调整、单纯腱膜切开以释放副比目鱼肌、以及切除该额外肌肉等不同方案。
副比目鱼肌 D型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
患者为16岁女性职业排球运动员,主诉左踝内侧后方出现硬弹性、轻度疼痛的肿胀。超声检查显示肿物位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呈类肌组织回声,无明显声衰减或液性暗区;未见明显钙化或囊性结构。MRI可见在跟腱内侧缘旁出现一块肌肉信号的软组织,T1与正常肌肉呈相近信号强度,T2可见同样与肌肉一致的信号强度,边界尚清,局部软组织未见明显破坏征象。
在冠状位和矢状位MRI图像上,此附加组织紧贴或略偏内侧于比目鱼肌和跟腱之间,局部出现隆起,周围脂肪平面存在,但在运动负荷后患者主诉肿块疼痛或酸胀不适。
综上,在结合局部解剖位置、MRI肌肉信号特征以及运动相关的临床症状后,“副比目鱼肌”最具可能性。
结合患者年龄、运动员背景、肿块的位置与形态以及影像学所见,最可能的诊断为:副比目鱼肌(Accessory Soleus Muscle)。
若临床症状控制不佳或影像学不能排除其他软组织肿瘤,则可考虑进一步检查(如增强MRI、必要时手术探查或病理活检)以排除罕见的恶性病变。
治疗选择取决于疼痛程度、肿块大小及活动限制程度: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在恢复过程中,建议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与体积Volume):
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有其他合并症(例如足部结构异常、肌腱炎等),应先行处理并减轻足踝额外负担。必要时可在训练中使用支具或矫形鞋垫以分散受力。
免责声明:本分析报告仅供临床参考,不能替代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若出现症状加重或无法缓解的情况,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或咨询专业医生。
副比目鱼肌 D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