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报告了一例74岁男性患者,存在右侧腓总神经中枢性瘫痪。
患者既往于4个月前因肠系膜下动脉血栓所致的肠道缺血而接受了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程严重,导致他长期卧床,从而出现多发性褥疮(主要位于骶骨区)以及腓肠肌和股四头肌萎缩。进行肌电图检查后发现右侧腓骨神经存在中枢性轻瘫。随后进行的腹部CT检查显示双侧臀肌内存在线性钙化,位于骶骨神经解剖部位附近,右侧更为明显。
骶神经的走行如下:它通过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从闭孔内肌的后方经过。它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条主要干组成,这两条神经被共同的鞘膜包裹,并在不同个体以不同的解剖高度分开。如果在骨盆水平处分开,则腓神经会从梨状肌内穿出。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MO)是一种特征为在骨骼肌或软组织内出现局灶性、良性且自限性异位骨形成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它最常由创伤(创伤性或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或其他形式的组织损伤(手术操作或长期固定)引起。在这些情况下,血肿形成、组织损伤及缺氧是潜在的促发因素。有时MO可在无明确创伤的情况下发生。此外,还有另一种类型——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异位骨化常在儿童早期出现。其特征是软组织发生永久性异位骨化的发作,全球范围内皆有病例报道,无种族、民族或地域偏好。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措施,软组织创伤(如活检、手术操作、肌内注射或口腔科的下颌阻滞麻醉)及病毒性疾病,均可能诱发快速进展的异位骨化,并导致受累区域永久性活动度丧失。 MO常见的好发部位是四肢,尤其是大腿、髋部、肘部、肩部和膝部,然而也有在椎旁肌等罕见部位出现的报道。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压痛以及出现软组织肿块;然而有时病变可在无症状的情况下被偶然发现。局部切除手术通常可以治愈。 在CT扫描中,MO通常表现为环状结构,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其中心与周围肌肉相比可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外围钙化程度会不断增加。钙化结构可能表现为点状或云雾状,但存在细微的放射状分布,这些钙化可部分或完全充满病灶。MO并无具体的影像学特征,单凭影像学常难以区分MO的不同类型以及其他病变(如炎症或肿瘤)。然而结合影像学病史——例如先前在超声中证实的血肿——可提示其创伤性性质;在儿童身上出现的病灶伴随持续恶化和扩大的情况,则提示遗传性类型。 MO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骨外或皮质旁骨肉瘤,但也包括骨外骨软骨瘤、软骨肉瘤、反应性骨膜炎(当MO直接位于骨膜处时)、肿瘤性钙化等。尽管医学影像已取得进展,但要将MO与其他疾病区分仍存在困难。因此,常需进行活检,且在某些情况下活检对最终诊断至关重要。
臀肌骨化性肌炎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提供的X线及CT图像,可见骨盆腹侧及盆腔区域内存在局灶性软组织肿块影,病灶内可见环状或不规则钙化/骨化影,呈相对较高密度环绕,中央密度偏等密度或低密度。与周围骨骼结构相比,病灶边缘有新生骨或钙化的特征,病变对周围软组织有一定压迫,但尚无明显骨质破坏迹象。结合患者下肢神经症状(右腓总神经轻瘫)推测,可能影响到邻近组织、肌肉或神经走行。
结合患者高龄、右侧腓总神经轻瘫病史、影像学上见局灶性环状骨化并不明显累及周围骨质破坏,且病变形态与典型肌肉内钙化灶相似,临床上最可能诊断为异位骨化(Myositis Ossificans)。不过,若临床考虑到肿瘤的可能性或病灶生长活跃,仍可能需要进一步行活检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或其他少见病变。
1. 治疗策略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在具体操作时,应特别关注患者整体机能情况,若有心肺功能不佳或骨质脆弱等其他合并症,需在专业康复师或临床医生指导下调整康复和训练计划,并确保安全性。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与病史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诊断或专业医生的面诊意见。若病情出现变化或疑问,请及时就医,或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臀肌骨化性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