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岁女孩,18个月来右侧下颌骨出现反复增大和减小的肿胀性肿块。
一名7岁女孩,过去18个月出现右侧下颌骨肿胀时大时小的病史。体格检查发现右侧下颌骨有可扩张性肿物。全景片显示右侧下颌升支存在一个骨质溶解的透亮病灶。CT检查显示溶骨性透亮病灶,呈进展性扩张性“气球样”病变,伴有骨皮质破坏、骨膜下反应以及内部小梁结构。MRI显示一个扩张性、内部不均匀的液体填充性病灶,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并可见骨皮质弓形外凸及分隔。手术活检证实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随访显示在初次CT检查后3个月时病灶保持稳定,并可见病灶边界变得致密。
儿童人群中发生于下颌骨的病变并不常见。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在颌骨中较常见于下颌骨而非上颌骨,但也可累及面部其他骨骼,如颧骨。ABC 通常发生于年轻人。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单囊、多囊、肥皂泡状、蜂窝状、多房性或虫蚀样透射影,导致骨皮质的膨胀、穿孔或破坏。CT 扫描显示膨胀性的囊样病变,内部可见骨小梁结构,某些部位存在皮质层破坏或穿孔。MRI 显示膨胀型、内部不均匀的囊性病变,伴有骨皮质弯曲、分隔以及“液-液平面”。
下颌骨透射影的鉴别诊断包括肿瘤性和发育性病变(牙源性角化囊肿、amenoblastoma、amenoblastic fibroma、amenoblastic fibro odobntoma、髓样瘤、血管畸形、中枢性巨细胞肉芽肿等),但对于 ABC 而言,其主要的鉴别诊断是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需要组织学检查来确诊。
动脉瘤样骨囊肿
(无内容可翻译)
1. X 光平片(全景片)示患者右侧下颌骨有明显的膨胀性病变,可见“囊样”或“肥皂泡”样透亮区,部分可见蜂窝或多房性改变,伴有骨质膨隆。
2. CT 扫描中,病灶表现为向外膨出、边界相对较清晰的囊性病变,内部可见多发骨性分隔(trabeculations),局部皮质变薄甚至有穿孔迹象。
3. MRI 可见病变呈不均匀的囊实性信号,多房隔结构明显,T2WI 上病灶内可见“液-液平面”(fluid-fluid levels),提示病变内部含不同成分或分层的液体。右侧下颌骨骨质连续性受影响,但尚未见明显骨折线。周围软组织因受压而显著变形,但尚无大范围浸润迹象。
结合患儿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儿7岁的年龄、18个月左右的反复膨隆和消退病史,以及影像学表现(包括膨胀性破坏、多分隔和液-液平面等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由于与血管性骨肿瘤在影像学上存在部分相似,最终诊断仍需结合病理学检查来排除恶性病变(如电镜或组织学排除血管性肉瘤或骨肉瘤成分)。
在下颌骨病变和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儿的饮食、咀嚼和口腔功能锻炼,同时兼顾全身健康。可根据“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度与个体化)”原则进行调控: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辅助医学专业人员做出判断或为患者提供参考意见,不能代替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建议。具体诊疗方案仍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更多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由资深临床医师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
动脉瘤样骨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