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包括腕部疼痛和活动后酸痛。查体结果显示舟月关节处有压痛以及舟状骨移位试验阳性。
临床症状包括手腕疼痛和活动后酸痛。体格检查显示舟月关节触痛,并且舟骨移位试验呈阳性。
普通正位X线(图1)显示“Terry Thomas征”:舟骨与月骨之间的间隙增宽。
当怀疑月骨或近月骨脱位时,中立位腕关节的正位和侧位X线片可用于诊断。
在正常情况下,侧位片(图2)显示桡骨远端、月骨、头状骨及第三掌骨彼此排列在同一条线上,而在此种特殊情况下,这种排列发生了改变。
MR关节造影(图3)显示造影剂在中间腔室内的注入及分布情况。
MR成像方案包括在冠状面和横断面进行T1加权自旋回波(有或无脂肪抑制),以及在矢状面进行梯度T2加权成像:
所有MRI检查均在1.5T扫描仪上进行,并使用专用腕关节线圈(flex 17×36 cm)。
治疗方法为关节镜手术。
舟月间骨间韧带是主要的稳定结构,而桡-舟-头韧带和舟-大多角韧带是舟月关节的次要稳定结构。
舟月韧带的部分撕裂(SLD 的前动态阶段)以及完全撕裂(动态阶段)都不会导致腕骨错位。然而,如果完全撕裂的韧带伴有外在韧带的损伤,那么舟骨和月骨在静止时就会发生错位(SLD 的静态阶段)。随后,会出现骨关节炎,从桡舟关节间室开始,进展至腕中关节,最终导致腕骨塌陷(SLAC)。
X线检查是首选的初步检查;X线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和患者的年龄。
X线显示舟月角和桡舟角超出正常范围,舟月距离异常,并可见背伸型中介骨段不稳定(DISI)。
在侧位 X 线片上,可以观察到头月角和舟月角:根据 Linscheid 及其同事的定义,正常范围为 30° 至 60°,平均 47°。若角度大于 80°,则应视为舟月分离的明确指标。
体层摄影在评估和治疗腕骨脱位方面并无显著帮助,但可能有助于定位更隐蔽的损伤区域,如腕骨的骨软骨骨折。
MR 关节造影是检测舟月间骨间韧带部分或完全损伤的合适工具。区分不同类型的损伤在治疗方案上具有临床意义。
它能够显示 SLIL 所有部分韧带缺损的精准位置和程度,与腕关节镜检查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对
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潜在意义。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所选择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受伤后的时间、腕骨不稳定的程度以及腕骨是否存在骨关节炎来确定。
舟状骨-月状骨病变
(无内容可翻译)
1. 从腕部正位与侧位X线影像上可见:
• 桡骨远端与腕骨的对位关系出现异常,尤其是在舟骨与月骨之间(即舟月关节),提示两骨之间存在分离或姿势异常。
• 舟骨倾斜度增大,部分图像上可见舟月间隙增宽,可能存在舟月韧带损伤的迹象。
• 在侧位片中,测量可见舟月角(scapholunate angle)增大(正常范围为30~60度,平均约47度,若>80度则高度提示舟月分离)。
• 可能存在背侧倾斜的中间腕骨节段,让人联想到背侧倾斜不稳定(DISI)的改变。
2. 从MRI图像(尤其是关节造影序列)可见:
• 舟月韧带(SLIL)部分信号异常或呈现缺损,提示部分或完全撕裂;深入的对比剂进入舟月间隙,进一步表明韧带完整性受损。
• 周围支持韧带,如桡-舟-头状韧带(radio-scapho-capitate)、舟-大多角韧带(scapho-trapezial)等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应力改变或薄弱信号。
• 关节面及软骨层可有局部磨损,继发性退变并不显著,但已存在一定的腕骨对线异常。
根据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临床症状(腕部疼痛、活动后酸痛、体检时在舟月关节处有明显压痛、舟骨移位试验阳性等),可考虑下列潜在诊断:
其中,舟月韧带损伤最能解释舟骨与月骨之间的间隙增宽、舟月角增大、背侧倾斜不稳定等影像和体征。
结合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尤其是腕部疼痛、握拳后疼痛加剧、舟骨移位试验阳性)、影像学表现(X线示舟月间隙增宽、舟月角显著增大,MRI示舟月韧带明显异常信号或缺损),综合判断最可能的诊断为:
舟月韧带损伤(Scapholunate Dissociation)
1. 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对于部分撕裂或早期损伤,可先行短期石膏或支具固定(如腕部固定4~6周)以减轻负重和活动带来的应力,同时配合消炎镇痛等药物治疗。
• 关节镜评估与韧带修补:若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完全撕裂,可考虑关节镜探查,明确韧带撕裂部位与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韧带修补或重建。
• 更多手术干预:对于陈旧性或严重舟月不稳定合并明显畸形、关节退变者,可能需行更加综合的手术(如韧带重建、骨性对位矫正甚至固定融合),以防骨性退变加重。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1) 恢复期(创伤或手术后早期,通常为2~4周)
• 频率(Frequency):每天进行2~3次轻度关节活动,若有石膏或支具固定时期,保持固定。
• 强度(Intensity):避开任何对腕关节产生大应力的动作,关注疼痛反馈。
• 时间(Time):每次练习5~10分钟,逐渐增加。
• 类型(Type):手指抓握练习、前臂旋转练习、主动或被动腕关节轻度屈伸活动。
• 总量与进阶(Volume & Progression):根据疼痛及关节稳定性决定是否逐步扩大活动范围或增大阻力。
(2) 运动康复中期(6~12周)
• 频率:每周3~4次,逐步增强手腕的主动与抗阻力训练。
• 强度:从轻度阻力逐渐过渡到中等阻力(例如使用轻量橡皮带或哑铃进行腕关节伸屈和旋前旋后训练)。
• 时间:每次15~20分钟,并可穿插1~2组腕部小肌群锻炼。
• 类型:以腕关节稳定性训练为主,包括前臂旋转、腕关节伸屈、掌指抓抓放放训练,配合本体感觉训练,注意动作规范。
• 总量与进阶:根据腕部稳定性及疼痛程度,循序渐进增加阻力和动作难度,避免突然大负荷训练。
(3) 后期运动训练(12周及以后)
• 频率:每周3~5次。
• 强度:可以应对较高抗阻力,且渐进增加负重(如弹力带阻力升级,哑铃重量增加等)。
• 时间:每次20~30分钟,以腕部功能性训练及小肌群耐力训练为主。
• 类型:逐渐过渡到与日常活动或运动专项相关的功能训练,如腕部支撑、抓握稳定等;避免反复极端背伸或桡偏。
• 总量与进阶:根据康复评估结果,进入功能性训练和运动专项恢复阶段,确保腕关节稳定性和力量渐进提升。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和描述信息进行分析,具有参考性与辅助价值,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寻求专科医生的面诊评估。
舟状骨-月状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