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岁男性,表现为“定位不清的双侧肩部疼痛和受影响肢体的感觉异常”,呈非皮节分布。
患者因双肩剧烈疼痛就诊。此外,他还提到右臂有“针刺感”。为了做出准确诊断,进行了MRI检查,MRI序列和成像平面包括:矢状面FSE T1wi、冠状面脂肪抑制双PD-FSE T2wi、冠状面脂肪抑制FSET2wi、轴向FSE T2*wi。
MRI显示,小圆肌出现明显的脂肪萎缩,并伴有肌肉组织体积减少。肌肉萎缩在FSE T1和FSE T2图像上表现为肌纤维间的高信号,而在脂肪抑制图像上则呈低信号。
同时还可见肩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例如:骨赘、软骨下硬化以及软骨下囊肿等。
最初由 Cahill 和 Palmer 对四边形间隙综合征的描述指出,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定位不明确的肩部疼痛、在受累肢体出现非皮节分布的感觉异常,以及在四边形间隙外侧存在明确的压痛点。仅凭临床表现通常难以作出诊断,并且在临床上可能与肩袖撕裂或撞击综合征相混淆。对肩关节进行 MRI 检查的患者中,最多有 0.8% 可能出现小圆肌萎缩或异常信号。然而,大多数患者在 MRI 中还可见除小圆肌或三角肌(或两者)萎缩或异常信号之外的其他肩部异常。此外,在大多数病例中,在影像检查之前并未在临床上怀疑四边形间隙综合征。
由于在临床上并未怀疑四边形间隙综合征,且往往合并其他肩部异常,因此肌肉萎缩与患者症状之间的关系往往难以明确。
脂肪浸润被定义为脂肪在肌肉内弥漫性异常沉积。它常见于许多晚期累及骨骼肌或肌腱止点的病理状况中,也见于长期使用类固醇或肌肉去神经支配的晚期阶段。MRI 显示受累肌肉内部出现脂肪特征性信号增高,通常伴随肌肉组织体积减少。
在我们的患者中,由于不存在任何关节内肩部损伤,并且仅在小圆肌部位出现典型且局限的脂肪浸润,从而可确诊为四边形间隙综合征。四边形间隙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前方肩关节脱位、肱骨近端骨折、臂丛神经炎、肿物病变(如:盂唇囊肿)、压迫性因素(纤维束带见于年轻患者……)等。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此综合征是特发性的,就如同我们的患者。
结论:
四边形间隙综合征,表现为小圆肌脂肪性萎缩,未见肌腱或关节内异常
最终诊断
四边形间隙综合征。
四边形间隙综合征
(无内容可翻译)
本次MRI检查主要显示右侧肩关节后上方肌肉信号异常,尤以小圆肌(teres minor)区呈明显脂肪浸润征象。小圆肌体积有所减小,肌肉纤维信号被不均匀、较高信号的脂肪组织所替代。未见肩关节内其他明显结构性异常,例如冈上肌、冈下肌、肩袖腱板完整性和肩关节盂唇均未见明确撕裂或明显异常信号。骨性结构(肱骨头、肩胛骨关节盂)未见明显骨折或局部骨质破坏征象。关节腔内及肩关节周围未见明显积液。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双肩部疼痛、患肢感觉异常,多呈非皮节分布)及影像学所见的小圆肌脂肪浸润,需考虑以下诊断: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特点(肩关节周围不适、上肢感觉异常)、MRI显示小圆肌存在孤立性脂肪浸润并无明显其他结构性损伤,以及排除了其他常见肩关节疾病后,最可能的诊断为:
四边孔综合征(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对于四边孔综合征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辅以康复训练及针对性理疗。若存在明显的囊肿、肿瘤或纤维束带导致神经压迫,可考虑手术减压。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疼痛或不适程度灵活调整训练强度和次数。若出现明显疼痛或神经症状加剧,应及时就诊并重新评估。
免责声明:本分析报告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诊或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四边形间隙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