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RCC)骨转移

临床病例 15.05.2008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1岁,男性
作者: Cinotti A, Gagliano M, Liguori T L, Scialpi M, Monteleone A, Mannella P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我们描述了一位右膝疼痛的患者,他先后接受了MR、RX以及随后进行的骨显像和CT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诊断结果提示肾细胞癌(RCC)的骨转移。

影像学表现

61 岁男性,右膝疼痛持续 2 个月。既往史:2 年前因肾细胞癌(pT2)行左侧肾切除术。患者曾患小儿麻痹症。对患者进行的磁共振检查显示股骨远端有肿瘤,形态呈恶性。随后进行了一次临时放射检查,以及骨显像和胸部、腹部 CT。影像结果显示肾切除术部位出现局部复发,并在对侧肾上腺、肺部和纵隔淋巴结发现转移病灶。

病情讨论

肾癌手术后出现转移性疾病的总体发生率约为40%,这种风险主要与肿瘤分期和分级较高相关。约85%的复发发生在初次切除后3年内,但也有报道在数十年后出现复发。复发风险与分期相关,pT3和pT4期的肾肿瘤患者的转移率高于低分期患者。此外,肿瘤分级越高,越容易出现转移,且RCC的肿瘤核分级是生存的预测因素;有研究显示,1级、2级和3-4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5%和45%。原发性RCC的组织学亚型也能预测转移性疾病的发展。许多研究表明,嫌色细胞型、乳头状和常见型(透明细胞型)RCC患者的预后依次呈现更好趋势。 来自肾癌的转移灶几乎可见于所有器官:肺(50-60%)、骨(30-40%)、肝(30-40%),以及肾上腺、对侧肾脏、腹膜后间隙和脑(各5%)。发生转移的RCC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足9%。目前关于RCC术后随访的文献都基于观察性研究,缺乏随机对照试验。无论肿瘤病理分期如何,在手术后前3年内应每年进行两次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胸片在内的临床评估,此后改为每年一次。对于病理分期T1和T2的患者,可能不推荐行腹部CT扫描;而大多数研究支持对pT3期患者在术后前2-3年每6个月进行一次腹部CT扫描,随后每2-3年进行一次。 骨转移的发生率比原发性的骨肿瘤高25倍。尚未发现可靠的磁共振(MR)标准来区分转移性和原发性病变。鉴别诊断包括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佩吉特病、血管瘤以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因此,在MR上发现局灶性肿块时,应仔细评估是否存在多发病灶并结合患者病史进行综合判断。应用T1加权和STIR序列时,MRI在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骨扫描。在T1加权像上,病灶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低信号;在STIR像上,病灶呈高信号。虽然磁共振是检测病变存在并确定其局部范围的首选成像技术,但核医学骨扫描由于能够对整个骨骼进行全面检查,在许多临床情况下仍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骨转移在普通X线片上典型地表现为大而膨胀性的溶骨性病变。增强CT可显示骨质破坏,伴或不伴增强的软组织肿块。

鉴别诊断列表

肾细胞癌(RCC)骨转移

最终诊断

肾细胞癌(RCC)的骨转移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图1 放射学检查

icon
图1 X线检查

图2a 磁共振成像

icon
图2a 磁共振成像

图2b:核磁共振成像

icon
图2b 磁共振成像

图3b CT

icon
图3b CT

图3c CT

icon
图3c CT扫描

图3a CT

icon
图3a:CT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