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大腿后侧可触及软组织肿块
一名身体健康的 38 岁女性患者在右大腿后部出现一个缓慢生长的肿块。临床检查显示,该肿块可移动,触压时有中度压痛。Tinel 征(通过叩击肿瘤引发的感觉异常)呈阴性。X 线片正常。MRI 扫描显示,在腓总神经分布区纵向走行处存在一个卵圆形肿块。该病灶在 T1 加权图像(Fig 1 a,b)相对于肌肉信号强度相似或略高信号,在 T2 加权图像(Fig 2 a,b)上主要表现为高信号,且中心可见低信号强度的囊性变区域。静脉注射钆螯合剂后,除中心囊性变区域外,肿块呈弥漫性强化(Fig 3 a,b)。随后行手术切除并进行组织学检查,最终诊断为陈旧性神经鞘瘤。
施万瘤和神经纤维瘤是最常见的起源于神经鞘施万细胞的良性外周神经鞘瘤[1-3]。也可见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而良、恶性形式都可与神经纤维瘤病相关[1]。大多数施万瘤表现为生长缓慢、无痛的软组织肿块[1]。它们通常是孤立的、有包膜的,并且在触诊时可活动。施万瘤多见于第二至第五个年龄阶段,没有性别倾向[2,3]。在施万瘤中,退变和囊性空洞形成比神经纤维瘤更为常见[1]。“古老型”施万瘤指长期存在的退行性病变,伴有钙化、玻璃样变和囊性空洞形成[1]。这些退变性改变可能会被误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脂肪肉瘤、滑膜肉瘤或血管外皮瘤[3]。施万瘤发生恶性变极为罕见。
超声检查可见界限清晰、均匀、低回声的卵圆形肿块,在肿块近端和远端可见正常神经[2,3]。CT显示低密度、边界清晰、不均匀的肿块。MRI是评估施万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靶征”已在52%的良性神经鞘瘤中报道,由T2加权像上周边高信号环和中心低信号区组成[3]。虽然靶征在神经纤维瘤中更常见,但在施万瘤中也可能出现[4]。“分脂征”指在肌间位置神经鞘瘤周围存在一圈脂肪。MRI还可以显示相关的肌萎缩以及与神经的关系[1]。在T1加权像上,施万瘤信号与肌肉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可见明显高信号。普通施万瘤在钆对比剂增强后显示强烈强化[3]。因此,施万瘤通常可与其下的神经纤维分离,手术切除通常可以保留原发神经[1]。
腓总神经神经鞘瘤
抱歉,但我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MRI图像可见右大腿后方软组织内存在一枚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的椭圆形软组织肿物。T1加权像上信号大致与肌肉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病灶局部可见“外周高信号、中心相对低信号”的“靶征(target sign)”,并且肿瘤周围可见脂肪带,呈“split-fat sign”表现。病灶周围结构未见明显浸润性破坏,邻近肌肉组织形态尚可,未见骨质破坏征象。影像上可见肿物与附近神经束关系密切,但肿物呈可分离状态。
结合患者年龄(38岁)、临床表现(右大腿后方可触及软组织包块,生长缓慢,不伴明显疼痛)以及影像学特征,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结合患者无明显疼痛、不伴神经功能障碍、肿物缓慢生长、影像学“靶征”的出现及包膜完整等特点,本例最可能诊断为周围神经鞘瘤(神经鞘瘤,Schwannoma)。确诊仍需手术切除后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以排除少见的恶性改变或其他软组织肿瘤。
1. 治疗策略:
对于确诊的良性神经鞘瘤,若肿瘤体积较大或出现局部疼痛、神经受压症状,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术中通常可将肿物与神经分离,避免对正常神经纤维造成损伤。若肿物体积较小、症状轻、且无进行性增大或神经功能障碍,可定期随访观察。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应在伤口愈合并经主治医师允许后开始逐步康复训练。基于FITT-VP原则,可参考以下方案:
康复期间,应监测患腿的神经症状(麻木、疼痛、刺痛等)、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并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如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存在心肺功能欠佳,则需要在专业康复医师或治疗师指导下,采用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保证运动安全。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师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最终诊断及治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综合判断后确定。
腓总神经神经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