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内侧股骨髁处的疼痛已持续三周,并且与一次创伤事件相关。
三周来内侧股骨髁出现膝关节疼痛,与一次创伤性事件相关。他的全科医生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并进行物理治疗,但未见好转。
前后位(AP)X线片未见异常。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案包含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的T2加权梯度序列。图像显示内侧股骨髁有一小块移位的骨片,表现为不稳定病灶。
在离断性骨软骨炎碎片与其下方骨质之间可见且可测量的高信号强度线。诊断为离断性骨软骨炎。
离断性骨软骨炎是一种局限于关节骨骺的骨软骨病。关节骨骺因受压而发生失效。创伤和缺血都可能参与其病理过程。创伤很可能是主要损伤,缺血作为继发性损伤。创伤可能由直接创伤(如撞击骨折),或由重复性微小创伤(如过度正常压应力)引起。
离断性骨软骨炎的病理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急性损伤期),可见关节内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第二阶段时,骨骺出现皮质下稀疏带变薄的现象。在X线片上,骨骺可能显示碎裂。
第三阶段是修复期,此时肉芽组织逐渐替代坏死组织。坏死骨可能失去其结构支撑,导致关节面受压并变平。
在膝关节中,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股骨内髁。可能的受累部位包括股骨内髁外侧面(75%)、股骨内髁或外髁的负重面(各10%)以及前交叉窝或髌骨(5%)。
在股骨髁部,据估计5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每1万人中男性6例、女性3例。总体而言,离断性骨软骨炎更常见于关节的凸面,而非凹面。自从有了CT和MRI这类断层成像后,距骨的离断性骨软骨炎诊断更加普遍,将来有文献统计中或许可见距骨成为离断性骨软骨炎最常见的部位。
离断性骨软骨炎往往影响年轻患者,疼痛是主要症状。尚未发现种族倾向,骨关节炎是其常见的远期并发症。
患者通常报告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极限处出现疼痛。常可见关节周围水肿,并伴有微热感。若下肢受累,患者常跛行。症状通常在关节受到保护性固定后得到改善。在常规X线片上,骨软骨病变可能表现正常。若能被检测到时,骨软骨病变则表现为关节骨骺内的透亮区。
MRI与手术分期的相关性最佳,能检测到在CT上也许无法显示的隐匿性病变。STIR序列最为敏感。在T2加权图像上,显示于该带区的高信号线(提示有液体或肉芽组织存在)被证实是一个常见并重要的体征。碎片周围有液体环绕或碎片下方的局灶性囊性改变,是提示此类不稳定的最佳指征。
现在利用MRI进行长期随访研究,评估骨块、母骨及其界面的状况,以确定未变化、部分或完全缓解,或是离断性骨软骨炎的进展情况。
按以往文献所述,离断性骨软骨炎通常采取非手术治疗,或在关节切开术中取出游离碎片。
对于在疾病早期来就诊及骨骺板尚未闭合的患者,仍倾向于采用闭合治疗。
不稳定的离断性骨软骨炎
(无内容可翻译)
患者为14岁男性,主诉膝关节内侧疼痛三周。所提供的膝关节MRI图像可见以下主要特征:
结合患者年龄、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典型的年龄(青少年)、临床症状(膝关节疼痛)及影像学改变(内侧股骨髁可见骨软骨分离样改变及潜在不稳定线),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OCD)。
若后续临床症状加重或对治疗反应不佳,可进一步行MRI随访、关节镜评估,必要时进行活检或进一步确诊处理。
1. 保守治疗:
2. 手术治疗:
3.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病史与影像信息进行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体诊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更多检查结果及专科医师意见综合决定。
不稳定的离断性骨软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