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男性因无法行走前往急诊科就诊。
一名52岁的男性患者因无法行走来到急诊科。他的病史无特殊,体格检查显示右腿活动受限。首次X线片(图1)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因此他回家了。20天后,该患者再次来到急诊,新X线片(图2)显示右股骨头破坏。超声检查(图3)发现浅表静脉血栓和脓肿。对右股骨头和髂骨进行MR检查示,病灶在T1加权像上信号减低,在PD加权脂肪抑制序列(图4)上信号增高。进行了MNGA检查(图5),显示在右股骨头有显著的示踪剂高聚集。在抽取的滑液中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
化脓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且常导致残疾的疾病,需要尽早诊断以获得最佳预后。及早诊断化脓性关节炎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延误诊断可能导致软骨和关节的破坏,这主要由中性粒细胞、滑膜细胞和细菌释放的酶所致。传统上,化脓性关节炎主要根据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关节穿刺进行临床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在初次就诊时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当出现积液、软骨丧失和皮质骨破坏时,即可诊断化脓性髋关节炎。在化脓性髋关节炎的早期并不会出现软骨丧失,放射学表现也可能极其轻微。通过仔细观察脂肪垫并进行左右对比,可以发现髋关节积液。应在髋臼和股骨头处查找早期皮质骨丧失或皮质“清晰度”下降的征象。必须通过髋关节抽吸及抽出物培养来明确诊断。需要强调的是,疑似化脓性髋关节炎的关节抽吸是放射科医生所面临的真正骨科急症之一。延迟抽吸和治疗会导致髋关节的快速破坏。
MRI能够评估骨髓、软组织和关节,因此在肌肉骨骼感染的评估中应用日益增多。对于化脓性关节炎患者,MRI表现可在感染发病后24小时内即出现异常。采用钆喷酸葡胺增强并联合脂肪抑制的MRI检查诊断化脓性关节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7%。
化脓性关节炎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1. X 线平片:
- 骨盆正位及双髋关节 X 线可见患侧(可疑左髋关节)关节间隙形态异常,局部软组织影示意可疑少量积液,明显的软骨破坏尚不突出,但需警惕早期变化。
- 髋臼或股骨头局部骨质边缘模糊,提示可能存在早期皮质骨侵蚀迹象。
- 对比对侧髋关节,可见患侧髋关节周围空间及脂肪线走行轻微改变,提示潜在关节腔积液。
2. 超声:
- 超声图像显示关节面处有明显无回声或低回声区,测量约 25.8 mm(A、B 方向),提示关节腔内积液或渗出。
- 周围软组织回声增高或紊乱,进一步提示急性炎症或感染可能。
3. MRI:
- 髋关节周围可见明显 T2 高信号影,提示关节腔内液体增多。
- 股骨头及髋臼侧可能有骨髓水肿信号,表现为 T2 高信号,提示骨质或软骨破坏早期反应。
- 对比增强序列(若有)可见关节囊、滑膜及周围软组织强化,符合感染或急性炎症改变。
4. 骨扫描:
- 髋关节患侧放射性药物摄取增高,提示炎症、感染或其他高代谢病变。
- 在临床与影像学综合考虑下,感染性关节炎(尤其是化脓性/脓毒性关节炎)可能性较大。
基于患者临床表现(无法行走、急性发作)、实验室可能的高炎症指标,以及影像学所见(关节肿胀、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关节积液、早期皮质破坏),综合分析最可能的诊断为: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Septic Arthritis)。
若要确证,仍需结合关节穿刺检查(抽取积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和血清炎症指标以辅助诊断。
1. 治疗策略:
- 抗生素治疗:根据穿刺液及血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强化抗感染。
- 关节引流或冲洗:若积液量大或疑似脓液,应行关节镜或手术引流,减轻关节破坏。
-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镇痛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制动保护。
- 动态评估:根据炎症指标(白细胞、CRP、ESR)和患者症状变化,定期复查影像以了解治疗效果。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在急性期,应以制动和休息为主,待病情控制后,可逐步开展康复训练:
- 频率(Frequency):初期每周 2~3 次,病情缓解后可增加至每周 3~5 次。
- 强度(Intensity):从低强度开始,如被动活动或低阻力练习,避免疼痛加重。
- 时间(Time):每次 10~15 分钟起步,随耐受情况渐增至 20~30 分钟。
- 类型(Type):初期可选择关节伸屈活动、直 leg raise、髋关节被动活动,后期逐渐过渡到水中运动或自行车等低冲击锻炼。
- 进阶(Progression):随着关节疼痛缓解与力量提升,可逐渐增加动作幅度、轻度负重(如借助拐杖过渡到自行步行),并加入核心力量及下肢功能训练。
- 注意事项:
1) 若患者骨质脆弱或有其他合并症,应格外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避免二次损伤。
2) 任何突然加重疼痛或肿胀的运动应立即停止,并与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讨论后再调整计划。
此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化脓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