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双侧髋关节滑囊炎

临床病例 04.03.200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8岁,女性
作者: K. Anastasiadou, C. Karatziou, T. Karakozoglou, H. Karatziou, P. Palladas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48岁的女性患者因髋关节疼痛被转诊至我院骨科。该患者进行了髋关节的X线、CT和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一名48岁的女性患者因髋关节疼痛被转诊至本机构的骨科。
该患者有双侧髋关节先天性半脱位的病史,并在行走及髋关节活动方面存在困难。
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髋关节的X线和CT扫描,结果显示左侧以及程度较轻的右侧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同时伴有股骨头、大转子及髋臼的骨关节炎病变。这些病变包括骨赘和关节间隙狭窄。左侧股骨处于外侧位置并外展,这是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的典型表现。
MRI检查证实了上述发现,并进一步显示双侧髋关节存在广泛的滑囊炎,注射对比剂后可见滑囊壁增强。
我们在双侧以下主要滑囊内发现了大量积液:

1) 髂腰肌滑囊,呈典型的“泪滴”外观。

2) 大转子滑囊。

3) 闭孔外肌滑囊。

这些积液在T2W1序列上呈高信号,在T1W1序列上呈低信号。

病情讨论

研究显示,髋部区域可存在多达21个滑囊,范围和分布各不相同。主要的2个滑囊是髂腰肌滑囊和大转子滑囊。髂腰肌滑囊是人体最大的滑囊,位于髂腰肌肌腱与小转子之间,向上延伸至髂肌下方的髂窝,可达3-7cm长,2-4cm宽。围绕大转子有三个恒定的滑囊(两个主要的,一个次要的)。两个主要的滑囊包括臀中肌下滑囊和臀大肌下滑囊。臀中肌位于大转子的近端边缘后上方。臀大肌下滑囊位于大转子外侧,呈杏仁状,长约4-6cm,宽2-4cm。次要的滑囊即臀小肌滑囊,位于大转子近端表面上方且稍前方。
滑囊炎是由重复使用、创伤、感染或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引起的滑囊炎症。滑囊是扁平囊状结构,起到在骨骼与覆盖其上的肌肉(深部滑囊)或骨骼与肌腱/皮肤(浅表滑囊)之间的缓冲保护作用。髂腰肌滑囊炎常与髋关节病变(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或运动性损伤(如跑步)相关。髂腰肌滑囊炎的疼痛沿大腿前内侧向膝部放射,并在髋关节伸直、内收及内旋时加重。
患有大转子滑囊炎的患者主要为女性(男女比例约2-4:1),多发生在四、五、六十岁之间。该疾病还与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骨关节炎、腰骶疾病以及腿长差有关。患者在髋外侧出现慢性、间歇性、隐痛,40%的病例中疼痛会放射至大腿外侧。走路或侧卧在患侧会使疼痛加重。坐位时,可在大转子或更靠后的深部滑囊部位触及局部压痛。髋关节内收动作可诱发浅表滑囊炎疼痛,抵抗主动外展可诱发深部滑囊炎疼痛。
解剖学教材中描述了闭孔外肌滑囊,它可能存在于闭孔外肌肌腱与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之间。该滑囊位于坐骨股骨韧带和闭孔外肌肌腱之间,当闭孔外肌肌腱绕过股骨颈后方,朝大转子窝处止点旋转时,该滑囊位于肌腱与关节囊之间。
滑囊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正常情况下,滑囊处于塌陷状态,只有在炎症或感染的情况下才会扩张并可在MRI上显现。炎性滑囊内的液体在T2W1图像上呈高信号,在T1W1图像上呈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在T1W1图像上观察到滑囊壁的强化。

鉴别诊断列表

双侧髋关节主要滑囊炎

最终诊断

双侧髋关节主要滑囊炎

证书

对不起,我没有找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T2脂肪抑制

icon
T2脂肪抑制
icon
T2脂肪抑制
icon
T2脂肪抑制

T1增强后

icon
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
icon
T1增强后
icon
T1对比增强

T2脂肪抑制冠状位

icon
T2脂肪抑制冠状位
icon
T2脂肪抑制冠状位
icon
T2脂肪抑制冠状位

T1增强后冠状位

icon
T1 对比增强后冠状位
icon
T1增强后冠状位
icon
T1增强后冠状位

T2脂肪抑制冠状位

icon
T2脂肪抑制冠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