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5岁男性,出现右踝疼痛。
患者是一名35岁男性,他报告约5年前在一次户外运动中出现右踝扭伤。自那以后,他一直主诉在运动后出现间歇性、相对轻微的右踝疼痛。在这5年中,他多次接受评估,并进行了物理治疗、休息、保护性负重以及半硬性石膏固定等治疗,但均未见明显效果。
他被转诊到我们科进行踝关节的MRI检查。
检查包括T1加权自旋回波(T1-weighted spin echo, SE)、加用钆对比增强的T1加权自旋回波(SE + GD)以及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2 weighted turbo spin echo, TSE)序列,并在轴向、冠状位和矢状位完成扫描。
检查结果显示,在右踝内侧存在异常的肌肉组织。该发现与存在屈趾肌附加长肌(flexor digitorum accessory longus muscle)的情况相一致。
(FDAL) 屈趾长肌附加肌(Turner 的附加的附加肌,Humphrey 的第二附加肌,长屈肌群的长附加肌)[1] 是一种多余肌肉,据报道其发生率为 2%-8%。它是内踝部最常见的附加肌,也是踝关节整体上仅次于第四腓骨肌(peroneus quartus)的第二常见附加肌 [1, 2]。
它被认为是一种退化残余,协同足底方肌和屈趾长肌完成脚趾的跖屈 [1, 2]。
FDAL 可以起源于胫骨、腓骨、横向肌间隔、腿部深筋膜,甚至跟骨。在起点之后,肌肉向后内侧走行于拇长屈肌之后、屈肌支持带下方并位于神经血管束的后外侧。它进入跗管,在此处可能有肌肉组织。最终,FDAL 止于足底方肌的外侧头以及屈趾长肌腱未分叉的部分 [1-3]。
此外,还描述过一种双头变异。FDAL 与踝关节内侧部位的其他附加肌(附加比目鱼肌、胫跟肌、腓跟肌,这些肌肉止于跟骨)相区别,而其在跗管内的深层位置以及与屈肌支持带的紧密关系,特别使其有别于附加比目鱼肌。虽然一般无症状,但 FDAL 的存在可能与跗管综合征(TTS)相关 [1]。
跗管综合征是一种在跗管内发生的胫神经受压性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包括纵弓疼痛;间歇性感觉异常、感觉异常或足底麻木;夜间灼痛,可向足部远端放射,也可向上放射至小腿内侧或后侧 [4]。
已有许多情况被报道可诱发或与跗管综合征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包括:直接损伤或反复创伤、系统性疾病、跗管内占位性病变,以及局部解剖畸形或附加肌的存在。
FDAL 肌腹与跗管内神经血管束的紧密邻近关系,可能导致胫后神经受压而出现 TTS,先前的创伤或剧烈活动可成为诱因。
保守治疗可能在 TTS 的早期取得成功。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已有报道通过切除该附加肌以减轻神经压迫,效果不一 [3, 4]。
由屈趾长肌附加肌引起的跗管综合征
对不起,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患者右踝部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内踝附近出现一条异常肌性组织影,位置位于正常屈肌腱群的后内侧,与胫骨后神经、肌腱等结构关系紧密。该异常肌质信号与骨骼肌信号相似,形态细长,下行穿过踝管并与屈趾长肌腱及足底方肌相邻或相连。未见明显骨质异常或骨折征象。
上述所示附加肌,符合屈趾附加长肌(Flexor Digitorum Accessorius Longus, FDAL)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该肌肉在踝管内肌腹部分可呈较为紧贴或轻度扩张,可能对胫骨后神经、血管束产生一定压迫。
原因为该肌肉在跗管内占位及其异常走行,可能引起神经受压,导致以足底或足弓部疼痛、麻木以及夜间烧灼样疼痛为特征的症状。
如滑膜囊肿、腱鞘囊肿等亦可出现神经受压症状,但从影像上可与本例肌性组织相鉴别。
在踝关节内侧出现附加肌并造成症状的情况并非仅有FDAL,但本例影像学特征仍主要指向FDAL。
结合患者年龄(35岁)、症状(踝部疼痛)、影像学特征(于内踝踝管内可见一条附加肌走行,紧邻胫骨后神经),最可能的诊断为:
屈趾附加长肌(FDAL)导致的跗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TTS)
如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考虑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或超声对软组织血供及神经受压情况进行动态评估。
针对FDAL所致的跗管综合征,治疗可分为保守与手术两大方向。
若保守疗法无显著改善,且患者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手术探查及切除异常附加肌或行踝管减压术。
整个康复过程应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体积Volume、进度Progression),个体化地增加运动量,并定期随访监测踝部状态。
本报告为基于提供的病史和影像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具备面对面诊断和治疗的完整效力。患者仍需结合临床面诊、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并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治。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由屈趾长肌附加肌引起的跗管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