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1岁男性在打网球时出现左肘内侧间歇性疼痛并伴有手部感觉异常。
一名21岁的男性在打网球时出现左肘内侧间歇性疼痛和尺神经分布区的手部感觉异常,持续3个月。既往没有肘部创伤史,也无在肘关节屈伸过程中出现尺神经半脱位或脱位的迹象。
在我们机构,对肘部疼痛的常规MR检查方案包括:在所有三个平面上获取T1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图像,在轴面和冠状面上进行脂肪饱和(FatSat)质子密度加权序列,以及在矢状面上进行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
使用表面线圈和1.0开放式MR扫描仪获取所有图像。
在肘关节后内侧可见一块附加肌肉——肘肌内上髁肌(anconeus epitrochlearis)。在肘管内(cubital tunnel)可见尺神经肿胀和水肿,并伴随神经周围脂肪水肿,这些发现与由肘肌内上髁肌间歇性压迫所致的继发性尺神经病变相符。
仅次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是年轻成人中上肢最常见的压迫性神经病变。导致肘管内尺神经受压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肘管内占位性病变(滑膜囊肿、滑膜肿瘤或骨赘)、创伤(肘关节骨折或脱位、与活动相关的反复微创伤)、肘内翻或肘外翻、过度使用综合征、止血带麻痹、先天性异常(副肌)、因代谢或内分泌疾病(妊娠、肢端肥大症、甲状腺疾病、淀粉样变性、假肿瘤样钙化)引起的局部肿胀,以及系统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1]。
肘上肌是一个额外出现的肌肉,走行与肘管支持带相同,位于肘部后内侧,自内上髁下方至鹰嘴内侧皮质,表面覆盖于尺神经。当肘关节由伸展过渡到屈曲时,肘管截面积会减小,肘上肌可能在肘管内压迫尺神经[2]。此外,当肘上肌收缩并且其厚度增加时,也可能压迫神经。一般认为肘管支持带是肘上肌的残余。尸体解剖研究显示肘上肌的报告患病率约为11%。在超声或更准确的MRI成像时可以识别肘上肌[3]。
在我们的患者中,肘上肌在轴位图像上显示最佳,可更好地展示尺神经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图 1)。我们认为在本例中,肘上肌是导致患者尺神经病变的原因。
对于肘部急性和亚急性尺神经病变的初始治疗是非手术的。休息并避免对神经施加压力即可满足需求。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可尝试活动限制、支具固定、非甾体抗炎药、注射以及物理治疗。对于伴有肌无力的慢性神经病变,或对保守治疗无反应的神经病变,通常需要手术——切开并分离该副肌通常即可达到尺神经减压并缓解症状[4]。
我们的患者过去是大量打网球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运动诱发的肘部疼痛,而无明显手部感觉异常。治疗方面,他停止了打网球并接受了物理治疗,目前情况有所好转。
因肘上肌(Anconeus Epitrochlearis)导致的肘管综合征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本例患者为21岁男性,主诉为网球运动时出现左肘内侧间断性疼痛并伴有手部感觉异常。结合提供的MRI图像观察可见:
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运动引发肘内侧疼痛、手部感觉异常)及影像所示异常肌肉结构,潜在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的年轻年龄、运动相关发病特点、影像学上可见的肱骨内上髁肌解剖变异以及对尺神经的潜在压迫迹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由肱骨内上髁肌(Anconeus Epitrochlearis)引起的肘管综合征。
若仍有诊断疑问,可建议进一步的肌电图检查或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以明确尺神经受压部位及程度。
根据目前患者症状主要在运动状态下加剧,且手部感觉异常并不严重,初步建议采取以下保守措施。如后续症状持续或恶化,则考虑手术减压。
若患者出现持续或加重的感觉障碍、肌肉无力,或无法耐受疼痛,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外科干预:
在保守治疗阶段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可参照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体积、进阶)原则,个体化地安排运动: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疼痛或感觉异常加重,应及时评估并调整方案。
本分析报告仅基于现有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对于诊断与治疗,仍需综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他医学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作出最终判断和处理。
因肘上肌(Anconeus Epitrochlearis)导致的肘管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