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外髁骨折

临床病例 02.11.2009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岁,女性
作者: Suma Kuna1, Ravindra Gudena2, Colin Bruce21) Warrington Hospital, 2) Alderhey Childrens Hospital.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儿童的肘关节结构复杂,具有多个骨化中心和较大的软骨原型,使其在诊断肘关节周围骨折时面临困难。我们在此报道了一例 5 岁患儿的肱骨外髁骨折病例,并讨论了评估移位的难点及治疗方案。

影像学表现

病例介绍:
一名5岁女童从自行车上摔下,右肘着地。她因右肘疼痛肿胀并活动受限到达急诊与急救科(AED)。临床检查显示肘关节周围普遍肿胀,并在肱骨外髁处存在明确压痛。远端神经血管功能无异常。拍摄了肘关节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图1,2)。最初该骨折被忽视,患儿仅被使用悬臂带后送回家。然而由于持续疼痛,家长再次将她带回AED。经骨科团队复查后,确诊为肱骨外髁骨折。她接受了保守石膏固定治疗,并定期随访,每周进行X线检查。总治疗时长为6周,此后患儿已无疼痛。

病情讨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是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的肘关节周围第二常见的骨折。大多数骨折呈孤立损伤发生,常见于4-10岁之间,发病高峰约在6岁左右。常见的损伤机制包括前臂在旋后位、肘关节伸直时受到内翻应力(pull-off theory)或肘关节屈曲时手掌受击(push-off theory)[4]。
肱骨远端在这些骨折典型发生的年龄阶段大多仍处于软骨状态。由于骨化不完全,在X线片中,骨折片的大小和移位显得比实际更小,并且关节面存在不匹配(图2,3)。正因如此,这些骨折难以诊断并常在AED中被遗漏。
诊断肱骨外髁骨折的关键体征包括局部肿胀和外髁部位触痛。对于无移位骨折,这些体征可能不明显,导致诊断延误。应在前后位与侧位X线检查中寻找可见骨折或“脂肪垫征”(fat-pad sign)若骨折未见到。因骨折线穿过软骨类似物,常会错误解释骨折片的大小、脱位及旋转情况。若有疑问,应摄取斜位片以更清楚显示骨折部位。关节造影、MRI和超声检查是其他可选方案[4]。MRI扫描在评估软骨铰链完整性方面可能更佳,而软骨铰链被认为是决定骨折稳定性的主要因素[5]。Chapman等人描述了使用多层螺旋CT(MDCT)检测移位程度及外侧软组织铰链完整性的准确性[6]。
1964年,Milch强调了这些骨折对肘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性,并根据骨折的解剖位置将其分为两类[1]。在Milch I型骨折中,骨折线位于滑车外侧,并通过小头-滑车沟(简单骨折)。在II型损伤中,骨折线延伸至滑车的顶点(骨折-脱位)。它们可被视为Salter-Harris IV型的变异以及Salter-Harris II型的对应表现,因此这些损伤遵循骨骺损伤的原则。
Jacob等人根据骨折块的移位程度与旋转情况,将肱骨外髁骨折分为三个阶段。有些作者认为此分型比Milch分型更为实用[2]。I期:移位小于2mm且关节面完整。II期:移位2-4mm,关节面中度移位。III期:明显移位并伴有骨折块旋转[2]。
在临床上通常将骨折分为移位(>2mm)和无移位(<2mm)两类。移位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则保守治疗。若能及时、恰当地处理,肱骨外髁骨折的预后良好。若因生物因素或由于管理不当而引发技术性问题,则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包括骨刺形成(30%)、肘内翻/外翻、骨不连、畸形愈合、尺神经麻痹、骨骺闭合及骨化性肌炎等。

鉴别诊断列表

小儿肱骨外髁骨折

最终诊断

小儿肱骨外髁骨折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前后位X线片

icon
前后位 X 线片

侧位X线片

icon
侧位X线片

骨折的示意图

icon
骨折的示意图
icon
骨折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