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9岁的男子在一次机动车事故后出现胫骨和腓骨骨折及创伤性脑损伤(TBI),前往急诊科就诊。
外伤后获得的影像学检查显示胫骨干粉碎性楔形骨折,伴有轻度移位和成角,同时有腓骨重叠骨折(图1),以及在脑CT上可见右额顶区和左顶区多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图2)。
在初次受伤后六个月期间,患者一直卧床,没有新的外伤史。由于肩痛主诉,进行了肩关节X线和CT检查(图3a、3b、3c)。影像显示双侧肩关节下方出现广泛的异位骨化,提示骨化已成熟。
背景
异位骨化(HO)是一种疾病,其特征是在正常骨骼位置之外以及瘫痪关节周围形成新的骨骼 [2]。这种疾病可分为两大类型:获得性(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本次报告的主要关注点)和先天性疾病 [4]。
HO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创伤、外科手术、烧伤以及神经或风湿性疾病;其中,创伤性脑损伤(TBI)以及肘关节骨折或脱位的患者比未伴有 TBI 的患者更容易发生 HO 的概率高出 15 倍 [1,3,4]。8-20% 的 TBI 会在主要关节周围出现神经性 HO,最常受累的部位是髋关节和大腿 [1]。
其病理生理学尚未完全明确,但据认为存在神经体液反应的参与 [3]。
临床观点
临床表现通常在触发事件后 3 至 12 周出现 [4],可能包括疼痛、关节活动度下降以及炎症体征 [1]。 值得注意的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在受伤后最初的六到 12 周内在受影响的患者中显著升高 [1]。
影像学观点
普通放射学和 CT 是金标准检查方法,因为它们可以检测到尚未成熟的骨形成。然而,钙化通常在症状出现大约三到六周后才能被检测到 [1]。
在 HO 的急性期,由于炎症,MRI 显示非特异性表现,包括在 T1 和 T2 序列中呈等信号或高信号的区域。随着钙化的进展,在所有 MRI 序列的周边会出现信号空白。当骨成熟后,会出现更具特征性的征象—例如高信号的松质脂肪组织被低信号的皮质骨包绕—从而有助于诊断 [4]。
三相骨显像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方法,可检测早期变化,对于监测和治疗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4]。
预后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双膦酸盐以及低剂量局部放射可用于高风险患者的预防,同时对于已形成的 HO,治疗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物理治疗和手术切除 [4,5]。
要点/教学提示
异位骨化(HO)的特征是在软组织内形成骨,特别是在主要关节周围,其中髋关节最为常见,常见于 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创伤。
其表现可有很大差异,从无影像学异常到完全关节强直都有可能,而且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由于早期成像改变不具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早期诊断具有挑战性。
在整个稿件及相关文件中,所有患者数据均已完全匿名化。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
1. 下肢X线(胫骨、腓骨):可见右(或左)胫骨及腓骨处明显骨折线,骨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端对位对线欠佳,周围软组织肿胀。
2. 头部CT:颅脑可见外伤后改变,局部脑实质可有挫伤或点状出血密度影,提示颅脑创伤性改变。未见明显颅内大面积出血或占位效应。
3. 肩部(或上肢)X线和CT: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出现不规则高密度影,且与正常骨皮质分界尚可,形态呈团块状或斑片状,提示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的可能。局部软组织肿胀,尚无明确骨内浸润迹象。
以上鉴别诊断主要基于创伤史、神经系统损伤背景、影像所见及软组织骨化的过程。
结合患者外伤史(胫腓骨骨折、创伤性脑损伤)、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不规则骨化影,以及临床上创伤后数周至数月出现异位骨化的常见时间节点,最可能的诊断为“创伤性异位骨化(HO)”。
若需进一步确诊,可结合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变化、三相骨扫描或对骨化灶的持续观察,以排除其他软组织钙化或骨病变。
1. 治疗策略: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本报告为基于目前提供的影像和病史资料所作的临床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临床决策。对于诊断及治疗的最终方案,应由专科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后决定。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