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1岁的女性因左前臂疼痛和肿胀持续一个月来到骨科门诊就诊。
普通X线平片
在桡骨近端1/3处可见界限清晰的溶骨性病变,边缘有硬化环,背侧可见局灶性皮质缺损,并伴随邻近软组织肿胀。
CT扫描
在桡骨近端干部可见低密度病变,呈脂肪衰减(平均衰减值约 -120HU),在后侧可见一个 7mm 的皮质缺损,病灶并延伸至肌间间隙。
磁共振成像
界限清晰的骨髓内病变位于桡骨近端 1/3处 ,在 T1 及 T2 序列上呈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STIR)上信号消失。后外侧皮质缺损处可见病变延伸至肌间间隙,侧向推挤邻近肌肉,内向推挤神经血管束。该病变在肌间的成分大小约为 5.3x 4.6 x 3.7 cm(头尾径 x 横径 x 前后径),可见薄的内部分隔(厚度 3mm),无实性成分。结合上述所见,提示为 1 期脂肪瘤。
背景
骨内脂肪瘤是最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之一,仅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0.1% [4],其组织学与脂肪组织相同。脂肪瘤通常在人群中以每100人最多2.1人的比率出现[1],而骨内脂肪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此。它们可以位于皮下组织或在更深的平面,如肌间、肌内、骨内或腺体内。它们通常在不同筋膜层之间进行膨胀性生长,而不会浸润邻近结构,因此可通过简单地切除或抽吸治疗,且复发率较低。由于其进化阶段不同,它们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并可能在普通X线片上被误认为各种溶骨性病变(如非骨化性纤维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骨囊肿、骨梗死或软骨样肿瘤)[5]。
演化阶段包括:
病变内的缺血和梗死导致其从第I期进展到第III期,这可能与骨的坚硬蜂窝状结构和脂肪细胞的增大与增殖有关。这些病变也可能导致骨吸收和膨胀,而骨梗死则不会导致骨膨胀。[6]
临床观点
大多数脂肪瘤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最常见的手术干预原因是怀疑或证据显示恶性或存在病理性骨折风险。美容畸形或疼痛也是另外两个手术指征。刮除并填充骨屑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与本病例采用的治疗方式类似。[7]
影像学观点
在CT上,它们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包膜状低密度肿块。所有MRI序列(包括脂肪抑制序列)都显示出肿块的特征性完全信号丢失,提示其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一致[2]。如有邻近神经血管束,可能出现占位效应。对于有症状的患者,MRI是首选的成像方式[3]。
教学要点
由于脂肪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评估其定位、范围、对神经血管束的累及以及恶性转化(实性成分和厚壁隔)非常重要。MRI是表征病变的最佳成像方式。对于有症状的患者,评估脂肪瘤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已经获得了患者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骨内脂肪瘤伴肌间扩展
患者为51岁女性,左前臂疼痛并肿胀约1个月。根据所提供的CT及MRI图像,可见左前臂尺骨(或桡骨)骨质内出现一处明明确界的低密度病灶: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持续1个月的局部疼痛、肿胀)以及影像学所见,可能的鉴别诊断包括: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前臂局部疼痛肿胀),以及CT、MRI等影像特征(脂肪密度、脂肪抑制序列完全抑制、病灶边界清晰、无明显软组织侵及)和病理学结果,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内脂肪瘤(Intraosseous Lipoma)。
鉴于此病变较罕见,但临床及影像和病理表现均符合,故确诊依据充分。
在康复训练中,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和循序渐进的FITT-VP原则(频度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阶Volume/Progression):
并行的康复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局部疼痛、肿胀或功能变化,如出现明显不适或反复肿胀,应暂停并及时复查。
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所做之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请及时就医以获得面对面的专业指导。
骨内脂肪瘤伴肌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