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发热,体温为39°C,主要抱怨下肢疼痛,尤其是右膝和右髋关节。此外,他曾多次患中耳炎和扁桃体炎。
一名5岁男孩因发热(39°C)及下肢疼痛就诊,主要表现于右膝和髋关节。两周前他曾出现咽喉疼痛、咳嗽和鼻炎。
他的炎症指标升高:实验室结果显示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升高,并出现中性粒细胞性白细胞增多。患者行走跛行,体检显示右髋关节活动范围变窄。
他进行了髋关节的超声(US)检查,结果显示关节腔内有中等量积液,但无关节囊和滑膜增厚(图1)。这些发现提示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的诊断。
接受抗炎治疗两周后,患儿疼痛缓解。然而,超声检查提示关节腔积液仍然存在。髋关节磁共振(MR)扫描显示髋臼内有骨髓水肿区,并伴有周围软组织的中度水肿(图2)。
髋关节的普通平片检查正常(图3)。这些异常提示骨髓炎的诊断,并得到临床体征和症状的支持。
他接受了肠外抗生素联合抗炎治疗。
一个月后,MR提示髋臼骨髓受累和软组织水肿减轻(图4),因此继续治疗。两个月随访时,MR未见任何影像学异常(图5),患儿无任何症状。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HO)是儿科常见问题。它是骨和骨髓的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在儿童中,它通常发生于长管状骨。骨盆骨受累相对少见(6.3-20%)。
早期诊断可预防脓毒症、慢性感染、生长停止和变形性骨损伤。不幸的是,诊断可能十分困难。
新生儿和婴儿的感染早期往往无临床症状。幼儿或仅表现为跛行或拒绝负重。在骨盆感染时,腰骶神经丛的刺激可表现出类似腰椎间盘疾病的症状,而感染扩散至髂窝时可引起腹痛。
筛查性实验室检查往往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最好的实验室检测,但阳性预测值不足26%。只有在存在菌血症时,血培养才会呈阳性。
当怀疑AHO时,作为初步成像检查的普通平片可在症状出现48小时后显示软组织肿胀,但骨破坏或骨膜反应通常需在7–10天后才出现,而溶骨性改变则更晚,需要达到50-75%的骨破坏才能显示。
超声(US)对于临床疑似骨髓炎的儿科患者而言是一种快速且有吸引力的筛查成像方式。它可显示与骨紧邻的液体积聚,提示骨髓炎的可能。随后应结合其他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骨髓炎的诊断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表现为骨髓密度增加,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可见髓内气体,同时能显示软组织受累。CT也可显示坏死骨区域。
骨骼显像在加速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结合临床发现进行解读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超过90%。它很少需要镇静,可进行全身检查,这在症状定位不清或AHO呈多灶性(约占儿科病例的6%)时非常有用。然而,难以区分骨髓病变与软组织疾病的局限性会影响特异性和准确性。
磁共振成像(MR)是一种有效的成像技术,能够确认并定位感染或确定其他诊断。报道显示,其在骨髓炎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在88-100%和75-100%之间。
与骨骼显像相比,MR能够区分骨感染与软组织感染;然而,无法进行全身检查。
诊断急性骨髓炎的标准是T1加权图像上骨髓信号强度减低,以及在短tau反转恢复(STIR)序列上相应地出现信号增高,或者在T2加权自旋回波(SE)图像上信号由正常到增高,原因在于水肿、充血和渗出。结合T1和T2加权图像对于区分脓肿和液体积聚至关重要。
总之,普通X线是初步的影像学检查。超声对于儿科患者尤其重要。应进行MR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定病灶部位和范围。如果无法进行MR或症状定位困难,应进行骨显像(理想情况下,急性骨髓炎选择白细胞显像,慢性骨髓炎选择锝显像)。
髋部骨髓炎
(无内容可翻译)
1. 常规X线平片(骨盆及双髋)显示右侧髋关节及骨盆区域可见密度、形态略异常,骨盆各骨轮廓基本完整,但临近软组织阴影较为模糊,提示软组织肿胀或渗出。
2. 超声图像可见近骨面区域存在无回声或低回声的液性暗区,提示局部存在积液或脓液可能。
3. MRI序列(包括T1加权像、T2或STIR加权像)在右侧髂骨、髂肌区及相邻软组织可见信号异常,主要表现为:
- T1像上信号减低;
- T2/STIR像或增强后可见明显的高信号或强化表现;
- 部分区域可见液性信号,提示脓肿或严重渗出;
- 髋关节周围及盆腔软组织亦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炎症信号。
上述征象与急性炎症、骨髓水肿及软组织感染较为一致。
根据患者高热(39℃)、反复咽喉及耳部感染史、局部疼痛(主要在右膝与右髋)及影像学上骨盆/髂骨存在异常信号,符合儿童常见的血源性骨髓炎特点。骨髓水肿和邻近软组织积液/脓液表现支持该诊断。
儿童在髋关节区表现炎症时需考虑急性化脓性关节炎。虽然主要累及关节腔,但影像上也可见滑膜增厚和软组织肿胀。若有单纯关节腔内积液,将更明显指向关节炎,但本例MRI显示的骨髓信号改变更倾向骨髓感染。
依赖于既往反复感染史,需排除局部软组织脓肿或败血症转移灶。但纯软组织病灶通常不会引起明显骨髓信号异常。
慢性炎症如骨结核在儿童也可见,但多呈渐进性过程,通常在影像上表现与细菌急性感染病程不符。一般伴有更慢的症状演变及其他临床特征。
综合临床表现(急性高热、下肢疼痛)、既往反复感染病史(中耳炎、扁桃体炎等常见致病菌与骨髓炎病原体类似)、实验室指标(若血象和炎症指标显著升高)以及影像学表现(骨髓水肿、软组织脓液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右侧髂骨及软组织累及)。若后续血培养或相应细菌学检测、CRP等指标阳性,将进一步支持该诊断。
主要以休息与制动为主,避免过度负重和关节活动,必要时使用支具或拐杖减轻患肢负荷。待疼痛、感染指标等基本控制后,方可逐步开展康复锻炼。
频率:每周3-4次;
强度:轻到中等强度,避免大负荷负重;
时间:每次10-15分钟,视患者疼痛及耐受情况逐渐延长;
方式:关节活动度训练(小范围被动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功能练习),适度静力性肌力练习(如股四头肌等髋周肌群等长收缩训练);
进阶:随着炎症及痛感改善,可适量增加下肢肌力训练(如直腿抬高、弹力带抗阻训练等)。
频率:每周3-5次;
强度:中等强度,需监测患肢疼痛与疲劳度;
时间:逐步增加至每次20-30分钟,结合实际恢复情况;
方式:在逐步恢复正常步态的基础上,可开展小范围下肢耐力训练(如踩自行车、低冲击力的水中行走),加强髋关节周围的协调平衡训练;
进阶:关注骨骼强度及关节稳定性,如一切恢复良好,无痛情况下才可考虑更高阶负重或跳跃类动作。
整个康复过程应持续密切监测局部疼痛、肿胀及全身症状;对骨质脆弱或心肺功能较弱的儿童,更要在专业康复师和儿科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因激进训练导致病情复发或关节功能障碍加重。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当面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
髋部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