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白人男性,曾进行右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右胫骨近端前侧出现无痛性肿块。
初始超声显示一个界限清晰、由低回声到无回声混合性质的包块,大小为2.6 x 1.4 x 3.2 cm。其位置在胫骨结节及髌腱附着点的远端,包块有一个无回声的颈部,与胫骨皮质相邻。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流信号。该包块不可压缩。
后续MRI显示胫骨隧道内存在囊性病变,向隧道远端延伸进入皮下组织,该病变于胫骨隧道内向近端延伸至胫骨平台水平。未见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失败的证据。
前交叉韧带(ACL)隧道囊肿是ACL修复后已知的并发症 [1-9]。 它是一种囊性病变,通常与胫骨隧道相通。 如果囊肿通过隧道突入胫骨前方皮下较薄的组织,患者通常会出现可触及的包块。 该病在ACL重建患者中的估计发生率为1.4-2.2% [2, 6]。 手术后的起病时间范围为1至44个月 [6]。
ACL隧道囊肿的病因尚不清楚,已有几种可能的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外伤导致移植物撕裂或移植物坏死,随后在隧道内形成滑膜化通道,最终形成囊肿 [2, 5]。 第二种理论认为,移植物内部的微动导致其改建不完全,从而形成滑膜化通道。 第三种理论则提出隧道对移植物而言过大,从而导致小腿前方与膝关节之间出现直接连通 [5]。
一项针对22人的小型前瞻性研究发现,术后第一年有64%的患者在胫骨隧道内出现积液。 大部分积液在18个月时消退,且没有任何一个液体填充的隧道发展成为囊肿 [5]。
超声检查时,最常见的表现是在骨皮质前方出现薄壁的低回声囊肿。 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应无血流信号。
在MRI上,可见一个囊性结构,通常与胫骨隧道相通。 MRI是最佳的成像方式,因为它能显示囊性病变与胫骨隧道之间的连通情况,并且可发现其是否与膝关节相通。
目前,文献中尚无对于胫骨隧道囊肿管理的一致意见。 囊肿切除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重点是当患者出现症状或移植物失效时,应进行切除。 明确囊肿是否与膝关节相通至关重要。
不相通的囊肿通常被认为是由于硬件下方的移植物局部坏死所致。 这类囊肿可以通过切除来治疗。 而相通的囊肿则需要更彻底的清创与植骨 [6]。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出现ACL隧道囊肿
抱歉,我并未收到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请您提供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以便我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根据超声和MRI影像可见右侧近端胫骨前方一薄壁囊性病灶,与胫骨皮质相邻。超声表现为表浅、形态规则的无回声或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MRI显示该囊性病变可见与胫骨隧道相连的迹象,信号以T2加权序列上高信号为主,提示液体或囊液成分。此外,周围软组织及胫骨骨质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尚未见明显软组织水肿或其他结构受损的征象。
结合病变部位、形态及与胫骨隧道可能存在的连通关系,最符合的诊断即ACL隧道囊肿。
在综合患者42岁、男性、右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史,临床表现为胫骨近端前方局部包块且不伴明显疼痛,结合影像学表现提示囊肿与手术隧道相连,最可能的诊断为:前交叉韧带(ACL)隧道囊肿。
1. 治疗策略:
若囊肿小、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疼痛,可考虑观察或保守治疗,如定期随访观察大小变化;若囊肿显著增大、出现明显症状(如局部疼痛、不适或压迫周围组织)或前交叉韧带移植物潜在功能障碍,可考虑手术干预,包括囊肿切除、去除坏死组织、检查并修复移植物的完整性,必要时行骨移植以填补过大的隧道。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在无明显手术指征或手术后康复阶段,均需循序渐进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并在运动中密切监测。建议:
若手术处置后进入康复期,各阶段的目标可概括为:
• 早期:消肿与疼痛控制,保持股四头肌基础张力,维持膝关节活动度。
• 中期:加强股四头肌离心与向心力量,提升膝关节功能稳定性。
• 后期:逐步恢复跑跳等较高功能运动,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姿势和运动模式训练,以预防再次损伤。
注意事项:对于存在术后骨质密度下降、膝关节软骨病变或其他合并症(如心肺功能不全)者,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适当降低或调整运动量,注意关节保护和全身安全。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学和病史信息所做之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断及治疗方案仍需结合临床检查、手术所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最终确定。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出现ACL隧道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