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跖痛。无外伤病史且X线检查结果阴性。
超声检查显示在第三和第四跖骨头之间存在低信号区;MRI检查在同一区域也显示低信号区。
这与莫顿神经瘤相符合。
该患者为一名30岁男性,数月来一直出现跖痛,无直接创伤史。
对患足(右足)的X线检查结果为阴性。
患者随后接受了右足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在第三、第四跖骨头之间出现一个低回声小区域。随后进行了MRI检查以明确病变。使用了一台0.31 T针对远端关节专用的MRI扫描仪。MRI成像方案包括在轴位和冠状位进行的FSE T2和STIR序列成像。
T2序列显示在第三和第四跖骨头之间存在一个小的低信号区域,与Morton神经瘤相符。STIR序列显示在病变周围有高信号区域,提示滑囊炎。
莫顿综合征是一种神经性跖痛,由趾总神经在跖骨管内受到压迫引起;持续性创伤导致围神经的炎症过程,从而引发神经内膜结缔组织的增生和神经内膜的透明样变性。这种病理实体更常被称为莫顿神经瘤。“神经瘤”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出现在跖骨头之间的肿瘤并不准确。该病变包括围神经纤维化、局部血管增生、神经内膜水肿以及轴突变性。宏观上它通常呈梭形,外观有光泽且呈白色,质地柔软。组织学上,这种情况以神经周围软组织的纤维变性以及神经的脱髓鞘和神经内膜纤维化为特征。
大多数患者为中年女性。通常只有一只脚受累,而莫顿神经瘤最常见于第三趾间隙。临床体征和症状具有典型特征;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烧灼样疼痛,伴随刺痛和麻木。穿鞋行走时,由于前足受到压迫,会诱发疼痛发作。发作时,患者会急于脱鞋并按摩前足,以迅速缓解症状。神经学体征(受累足趾的感觉减退或足趾尖端的痛觉过敏)则不太具体。
Mulder’s手法对于诊断神经瘤非常重要,这种手法包括交替进行跖骨头的侧向挤压和足底加压,往往会诱导趾间质团向足底错位,从而产生“Mulder’s弹响”。
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投照(前后位、侧位、负重位、斜位)的X线片,以排除相关病理。
超声检查是评估神经性跖痛患者前足的初步手段。通过对跖骨头进行侧向挤压的动态观察可提高超声灵敏度,能辨别被挤出跖间管的神经瘤,其进入跖间管可能是由于足底压力或邻近结构(如跖间滑囊)的牵拉所致(手术时往往难以将其与神经区分)。
当需要排除其他病况(如应力性骨折、滑囊炎或滑膜炎)或更好地鉴别滑膜囊肿或腱鞘巨细胞瘤时,MRI检查会有所帮助。
治疗方法包括多种保守和手术手段:保守治疗包括改变鞋型、局部麻醉和皮质类固醇注射。
对于早期阶段,当尚未出现真正的神经结节性增大时,手术治疗包括简单的TILM(跖骨横韧带)的内镜减压。
背侧神经切除术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实施时,患者仰卧位,行脊髓麻醉,在受累跖骨间隙处作一条约3 cm长的纵向切口,经跖骨横韧带切口进入。切断该结构后,轻度施加足底压力,即可发现并切除IDN(趾间神经瘤)。
莫顿神经瘤
(无内容可翻译)
根据所提供的超声及MRI图像,可见于第三、第四跖骨头之间出现局限性“肿物”样表现。影像上主要特征包括:
1. 超声:于第三、第四跖骨头之间探及低回声或等回声区,呈现形态类椭圆形;在进行侧向挤压(Mulder’s maneuver)时,此区域可在跖间隙内出现动态变形或被挤出。
2. MRI:在第三至第四跖骨间隙的常规扫描序列上(包括T1、T2及脂肪抑制序列),可见局灶性信号异常:在T1序列上可表现为轻度或中等低信号,在T2或脂肪抑制序列上可为稍高或混杂信号(部分病例可呈低或中等信号),与周围脂肪信号对比明显。
3. 未见明显骨质异常:常规X线检查阴性,排除明显的骨折或明显骨质病变。
整体影像表现符合跖间隙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增厚或纤维化的改变,周围也可见少量囊性积液或滑囊炎迹象。
结合临床症状(局部跖痛、无外伤史、行走触发疼痛等)与影像学表现,应考虑以下几种可能:
综合患者年龄(30岁,男性)、临床表现(足底跖痛,无外伤史,Mulder’s maneuver诱发疼痛明显)、超声及MRI显示的典型特征,最可能的诊断为:
Morton’s neuroma(Morton神经瘤)
若仍有诊断不确定或需明确神经病理学性质,可考虑进一步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或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
康复目标:减轻跖间疼痛、改善足部功能及行走能力,降低复发风险。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持续监测疼痛症状和足部负重情况。一旦出现疼痛反复或明显异常,应及时就诊或调整康复方案。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作出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具体诊断与治疗请遵从主诊医师的指导。
莫顿神经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