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先天性纤维肉瘤

临床病例 16.03.201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个月龄,女性
作者: Sabato M, Lauretti D, Ceccarelli A, Ginanni B, Zangani M, Bianchi F, Zampa V, Caramella D, Bartolozzi C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个月大的儿童,左腿出现一个较大的肿胀包块。

影像学表现

一名3个月大的患儿因左腿出现大肿块被送至我科。行磁共振(MR)检查,显示在自旋回波T1加权和T2加权序列(图1)上可见一个不均匀的巨大肿块(70mm),伴有液性及坏死区。对病灶进行切开活检和组织学研究后,诊断为先天性纤维肉瘤。几周后,在右侧胸半部后方出现另一个较小的肿块。
开始应用长春新碱和放线菌素-D化疗。为分期进行胸部和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在右侧斜方肌和右侧梨状肌处有额外病灶(图2)。随后进行MR检查,证实所有这些病灶均带有坏死和液性特点(图3)。
之后,为评估化疗效果又进行了新的MR检查。结果显示斜方肌和梨状肌的肿块以及腿部病灶均显著缩小(图4)。计划在进一步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

病情讨论

纤维肉瘤占先天性肿瘤的9,5%,占儿童肿瘤的3%。它之所以被称为“先天性”,是因为大约37%的病例在出生时就可见到肿胀或包块,通常累及肢体远端,也可见于躯干、头颈部位。通常在出生后第一年内可出现明显肿块。
先天性纤维肉瘤被认为与成人纤维肉瘤不同,因为其临床病程更为良性,转移少见。此外,先天性类型与染色体易位 t(12;15); (p13;q25) 及 ETV6-NTRK3 基因融合有关。
鉴别诊断包括横纹肌肉瘤、血管性肿瘤和婴儿肌纤维瘤病。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无特异性,需进行组织学分析。
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在软组织中迅速生长的肿块。X 线可见骨弯曲、骨皮质隆起,较少见相邻骨质破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的囊性、实性或血管特征。CT 检查可评估肿瘤大小及骨骼受累情况。MRI 上,使用对比前后的自旋回波 T1 加权序列及 T2 加权序列即可对病变进行较充分的表征;若肿瘤显示不均匀成分,脂肪抑制序列可提供更多信息。应用 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的骨显像可显示相邻骨活性及有无骨转移。
尽管肿瘤生长迅速且细胞密度高,多数病例只需行广泛局部切除,而无需追加放疗或化疗即可取得成功。有时若肿瘤范围或体积过大无法进行手术,则需截肢。对于无法手术的肿瘤,化疗可用于辅助治疗,也可在术前使用以缩小肿瘤体积。有研究显示 ETV6-NTRK3 基因融合可能与此类肿瘤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并提示该肿瘤对化疗较为敏感。
先天性纤维肉瘤预后相对较好,极少发生转移。如果存在该染色体易位,预后更佳。复发率在 17-40% 之间,五年生存率可达 84-93%。转移率与原发肿瘤部位相关:肢体部位为 8%,轴向部位为 26%。文献中也曾报道过一例新生儿纤维肉瘤的自发性消退。

鉴别诊断列表

多节段性新生儿纤维肉瘤

最终诊断

多节段性新生儿纤维肉瘤

证书

图像分析

首次磁共振检查

icon
首次磁共振检查
icon
首次磁共振检查

CT检查

icon
CT检查
icon
CT检查

化疗第一个周期后进行的MR检查。

icon
化疗第一周期后的磁共振检查
icon
第一周期化疗后的磁共振检查
icon
化疗第一个疗程后的磁共振检查
icon
第一次化疗后进行的MR检查

上一次磁共振检查

icon
最后一次核磁共振检查
icon
最后一次核磁共振检查
icon
最后一次磁共振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