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连续性应力性骨折:X线、CT和MR检查结果

临床病例 23.04.201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7岁,女性
作者: Parchi P, Paolicchi A, Ruschi F, Caramella D, Lisanti M, Bartolozzi C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出现跖骨痛,尤其在负重时。无外伤史。

影像学表现

患者出现跖骨痛持续一个月。负重时疼痛更为明显。无直接外伤史。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无任何骨代谢性疾病。
患者进行了X线检查,结果显示第二跖骨骨折;她接受了部分负重治疗。
两个月后,由于疼痛持续存在,患者进行了CT检查,证实第二跖骨骨折依然存在,并显示第三跖骨也存在骨折。进行了骨代谢检查(结果阴性)。
大约一个月后,为了研究足部软组织和跖骨骨髓情况,进行了MRI检查。SE T1序列证实存在这两条骨折线,STIR序列显示第一和第二跖骨干近端、第三跖骨干远端以及第四跖骨骨头部位存在骨髓水肿。此外,还可见软组织弥漫性水肿。
这些临床、X线、CT及MR表现与连续性应力性骨折相符(对于通常同时出现的多发性应力性骨折而言,这是一种不常见的表现)。
未推荐其他治疗(仅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缓解疼痛)。

病情讨论

应力性骨折可发生在正常或代谢功能受损的骨骼中。它们被分为两类:在正常骨骼上因持续周期性机械应力而导致的,称为“疲劳性骨折”;而在因代谢性疾病或放射治疗导致骨骼脆弱时,正常生理负荷即可引发的,称为“骨质不足性骨折”。疲劳性骨折的发病率在人群中不断上升,目前跑步者是最常见的受影响人群,占应力性骨折的72%。骨质不足性骨折更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肿瘤科患者。
在跖骨中,最常见的是累及第二和第三跖骨干中段和远端部分的应力性骨折。发生在第一或第二跖骨基底部或影响其他跖骨的应力性骨折则较为少见。
应力性骨折的发病机理是由于骨骼承受反复、循环的次极限负荷。这会产生大量微小骨折,尤其在运动持续时长、强度或频率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充分休息使这些损伤无法得到缓解,最终将超过骨骼系统的修复能力,微小骨折会融合并形成应力性骨折。
据报道,跑步是应力性骨折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因素也会促成其发生,例如骨骼成分、血供状况、激素失衡、营养状况以及不合适的鞋类等。
大多数应力性骨折被归类为低风险。通常,患者会逐渐出现局部疼痛。部分应力性骨折则被归为高风险,表现为隐匿性疼痛,并可能由于骨愈合并发症而导致延长的恢复时间。
X线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早期影像可能显示正常,但在其他情况下,典型表现为透亮的骨折线伴有硬化、良性的骨膜反应以及内侧皮质增厚。
在CT中,应力性骨折的典型表现是骨折部位的局灶性骨痂形成和内侧增厚。区分应力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的一个有用征象是存在侵袭性的骨膜反应。
MRI表现包括在T1序列上骨髓信号下降,T2序列上骨髓信号升高,并在骨折线周围显现。区分应力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最敏感的特征是T1加权像上明显且边界清晰的低信号异常,提示存在潜在肿瘤。对于全身性检查而言,骨扫描和PET扫描较CT和MRI具有优势,但其特异性不足。在评价应力损伤时,骨扫描能在X线之前检测到改变,但分辨率和区别应力性骨折与病理性骨折的特异性较低。
同样,PET扫描可能在应力性骨折处显示FDG摄取,从而错误地将其视为转移灶。
低风险应力性骨折通常易于识别,治疗方式是6–8周的相对休息。对于高风险的应力性骨折,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方法,包括骨折的手术复位,随后6–8周的术后制动。

鉴别诊断列表

跖骨的连续性应力性骨折

最终诊断

跖骨序贯性应力性骨折

证书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以便进行翻译。

图像分析

X射线

icon
X光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无翻译内容)

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核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