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膜下骨样骨瘤

临床病例 05.07.201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7岁,男性
作者: Hatem F, Jans L, Verstraete K, Defreyne L.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7岁的农民被转诊至本院就诊,接受针对右足的骨科检查。他诉说在夜间和活动时足背部有压痛。该疼痛于初诊前一年开始出现,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轻易缓解。

影像学表现

既往无任何病史。
常规足部X线检查未见任何病变。
进行了MR检查。获取了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的T1加权、T2加权及T2 STIR加权序列。T2 STIR加权图像显示中间和外侧楔骨的骨髓水肿,并累及周围软组织。
在T2 STIR加权MRI图像上,可见中间楔骨旁一个信号介于中等至低信号的小肿物。其中心有一个小的点状无信号,与钙化相符。
由于该骨膜下病变呈现巢状结构,考虑足中部骨样骨瘤的可能性。
CT检查证实了具有中心钙化的病灶存在。在中间楔骨骨皮质旁可见一个小的低密度病灶并伴有中央钙化。回顾性分析常规X线检查,可见两块楔骨骨皮质轻微侵蚀及离散的格架样改变。
患者接受了CT引导下的骨样骨瘤激光消融治疗,术后恢复顺利。

病情讨论

骨样骨瘤(OO)是一种良性骨骼肿瘤,由卵圆形或球形的骨样组织及相互连接的骨小梁构成,其背景为高度血管化的结缔组织。瘤巢内的骨质和骨样组织含量各异,并在密度上有所体现。瘤巢的平均大小在0.5-2厘米之间,但通常直径小于1.5厘米。
OO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11%以及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3%。该肿瘤多见于第二和第三个年龄阶段(10-30岁)。
OO多见于长管状骨的骨干或干骺端。最常见部位是股骨近端,其次是胫骨、脊柱后方结构以及肱骨。手部和足部的发病较少。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肿瘤部位出现局灶性骨痛,夜间加重,活动时加剧,并可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得到显著缓解。
OO可分为皮质型、松质型或骨膜下型,并可发生于关节外或关节内。

OO的典型X线表现包括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矿化的瘤巢,伴随皮质增厚和反应性硬化。在X线片上,瘤巢表现为放射透亮区,位于反应性硬化区的中心。
在CT成像中,瘤巢界限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较低。在瘤巢中心可能出现高密度区域,代表矿化骨样组织。CT还可清晰显示瘤巢周围的反应性硬化。
MR成像不仅能显示瘤巢及其伴随的硬化,还能显示邻近的骨髓。瘤巢在T1加权图像上为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可因瘤巢中心矿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MRI还能清晰显示邻近骨髓和软组织的水肿。

关节内的OO,无论其是骨膜下型、皮质型或松质型,在常规X线片上显示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关节内骨膜活动度较低,因而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应性硬化。关节内骨样骨瘤可能会因关节积液或滑膜炎而导致关节间隙增宽。

跗骨(足部)OO相比于长骨病变表现出更少的反应性硬化。由于足部骨骼彼此毗邻紧密,始于某一跗骨病灶的炎症反应常会扩散至邻近骨骼和关节。此外,足部出现OO时软组织肿胀可能十分明显,这种表现可能与感染或炎性关节炎相似。

目前对于OO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或在CT引导下经皮行射频消融或激光光凝。

鉴别诊断列表

足部骨膜下骨样骨瘤

最终诊断

足部骨膜下骨样骨瘤

证书

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常规放射检查

icon
常规X线检查

磁共振检查

icon
核磁共振检查
icon
磁共振检查
icon
磁共振检查

CT 检查

icon
CT检查
icon
CT检查
icon
CT检查

激光光凝术

icon
激光光凝术
icon
激光光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