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7岁的农民被转诊至本院就诊,接受针对右足的骨科检查。他诉说在夜间和活动时足背部有压痛。该疼痛于初诊前一年开始出现,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轻易缓解。
既往无任何病史。
常规足部X线检查未见任何病变。
进行了MR检查。获取了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的T1加权、T2加权及T2 STIR加权序列。T2 STIR加权图像显示中间和外侧楔骨的骨髓水肿,并累及周围软组织。
在T2 STIR加权MRI图像上,可见中间楔骨旁一个信号介于中等至低信号的小肿物。其中心有一个小的点状无信号,与钙化相符。
由于该骨膜下病变呈现巢状结构,考虑足中部骨样骨瘤的可能性。
CT检查证实了具有中心钙化的病灶存在。在中间楔骨骨皮质旁可见一个小的低密度病灶并伴有中央钙化。回顾性分析常规X线检查,可见两块楔骨骨皮质轻微侵蚀及离散的格架样改变。
患者接受了CT引导下的骨样骨瘤激光消融治疗,术后恢复顺利。
骨样骨瘤(OO)是一种良性骨骼肿瘤,由卵圆形或球形的骨样组织及相互连接的骨小梁构成,其背景为高度血管化的结缔组织。瘤巢内的骨质和骨样组织含量各异,并在密度上有所体现。瘤巢的平均大小在0.5-2厘米之间,但通常直径小于1.5厘米。
OO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11%以及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3%。该肿瘤多见于第二和第三个年龄阶段(10-30岁)。
OO多见于长管状骨的骨干或干骺端。最常见部位是股骨近端,其次是胫骨、脊柱后方结构以及肱骨。手部和足部的发病较少。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肿瘤部位出现局灶性骨痛,夜间加重,活动时加剧,并可通过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得到显著缓解。
OO可分为皮质型、松质型或骨膜下型,并可发生于关节外或关节内。
OO的典型X线表现包括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矿化的瘤巢,伴随皮质增厚和反应性硬化。在X线片上,瘤巢表现为放射透亮区,位于反应性硬化区的中心。
在CT成像中,瘤巢界限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较低。在瘤巢中心可能出现高密度区域,代表矿化骨样组织。CT还可清晰显示瘤巢周围的反应性硬化。
MR成像不仅能显示瘤巢及其伴随的硬化,还能显示邻近的骨髓。瘤巢在T1加权图像上为低至中等信号强度,在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可因瘤巢中心矿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MRI还能清晰显示邻近骨髓和软组织的水肿。
关节内的OO,无论其是骨膜下型、皮质型或松质型,在常规X线片上显示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关节内骨膜活动度较低,因而不会出现明显的反应性硬化。关节内骨样骨瘤可能会因关节积液或滑膜炎而导致关节间隙增宽。
跗骨(足部)OO相比于长骨病变表现出更少的反应性硬化。由于足部骨骼彼此毗邻紧密,始于某一跗骨病灶的炎症反应常会扩散至邻近骨骼和关节。此外,足部出现OO时软组织肿胀可能十分明显,这种表现可能与感染或炎性关节炎相似。
目前对于OO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或在CT引导下经皮行射频消融或激光光凝。
足部骨膜下骨样骨瘤
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X线、CT与MRI影像可见:
1. 病灶位于右足跗骨区域,呈较小的类圆形或卵圆形“nidus”(核心病灶),周边可见不同程度硬化反应;
2. 在常规X线下,患侧足骨骨质局部致密或硬化,但反应较长骨病灶相对轻微;
3. CT显示病灶边界清晰,核心组织可见低密度区,中心常出现高密度的钙化或骨质残留;
4. MRI上可见病灶表现为T1低至中等信号、T2信号多变(与病灶内钙化及骨化程度相关),周围骨髓与软组织可见水肿及炎性反应信号。
结合患者年龄(27岁)、典型的夜间加重活动加重疼痛、对NSAIDs敏感的疼痛特点,以及影像学上可见明显nidus并伴随有限的硬化反应,最符合诊断为 足部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保守治疗:若疼痛可通过口服止痛药(NSAIDs等)充分缓解,且病变进展缓慢,则可进行密切随访观察。
微创治疗: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或激光光凝(Laser Photocoagulation)是常见的微创介入手段,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体积较小且位置相对易及的病灶。
手术切除: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微创疗效有限或位置较复杂的病变,可考虑行手术病灶刮除或病灶局部切除,必要时结合植骨修复。
由于足部承重的重要性,康复期间需特别关注逐步负重与疼痛管理。以下为一般建议范例,需要视患者个人情况做相应调整:
早期(术后或介入治疗后1-2周):
- 建议局部制动与抬高患肢,减少负重时间;
- 可在医嘱下使用辅助工具(拐杖或助行器)减小足部压力;
- 进行足踝关节被动活动或轻度主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避免疼痛位置过度刺激。
中期(2-6周):
- 随症状缓解逐步增加负重比例,每日短时间步行,确保无明显疼痛加重;
- 进行踝关节主动屈伸、足趾抓握练习、简单平衡训练等,维护或增强肌力;
- 运动频率建议每周3-4次,每次15-30分钟,以轻度疼痛或轻微疲劳为上限。
后期(6周及以后):
- 若骨愈合及局部症状改善明显,可逐渐恢复正常行走与日常活动;
- 添加中等强度训练:如站立平衡训练、小步跑、弹力带抗阻训练等,循序渐进提高强度;
- 运动频率可增加至每周4-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密切关注疼痛及关节负荷反应。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定期复诊,检测局部骨愈合情况与手术/介入效果,必要时调整训练计划。若出现明显疼痛加重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
本报告依据现有影像资料及病史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具体治疗方案请结合临床实际,由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后确定。
足部骨膜下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