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4岁的白人男性,因持续性的颈部疼痛来到骨科就诊。病史显示一年来疼痛逐渐恶化,并伴有双侧上肢无力和麻木。体格检查发现,在舌骨水平可触及双侧可触及的“索状”结构。
神经学检查显示,颈部活动可诱发上肢症状,而在头部处于中立位时症状得到缓解。患者被转诊行颈椎CT扫描。MDCT检查显示双侧茎突过长,并且茎突舌骨韧带出现骨化(图1)。MPR和VRT重建图像证实了这些发现,并进一步显示骨化的茎突舌骨韧带与舌骨小角之间,以及茎突与茎突舌骨韧带之间存在假关节(图2-4)。结合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提示诊断为Eagle茎突综合征,并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目前仍有症状。
1937年,W. W. Eagle 首次提出“stylalgia”这一术语,用于指因茎突异常延长以及茎突舌骨韧带复合体钙化所导致的病症。茎突延长综合征(Eagle 综合征)可单侧或双侧发生,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吞咽困难、头颈部疼痛(尤其在旋转运动时)、声音改变、舌头活动疼痛、耳痛以及唾液分泌过多。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延长的茎突装置压迫了头颈部的多种解剖结构。虽然该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压迫理论”可解释此病症的多种表现。茎突的骨折及相应的肉芽组织会对周围结构产生压迫;而对舌咽神经、三叉神经下支及鼓索神经的直接压迫,会引发相应症状。此外,对颈动脉血管以及颈动脉鞘内交感神经丛的压迫或刺激,可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对咽黏膜的直接刺激则会引起吞咽困难和咽痛。最后,由于退行性和炎症性改变导致的肌腱附着点腱炎,也是一种明确的疼痛原因。 据文献报道,约有 4% 的人群存在茎突延长,但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相应症状。体格检查可通过触诊发现骨化的茎突装置。普通放射检查虽可提示这一综合征,但由于具备多平面成像能力,MDCT 是确立诊断的首选。该综合征的治疗分为保守和手术两大类:保守治疗包括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局部类固醇-镇痛剂注射;手术则可选择经咽或口外入路。在本例中,MDCT 不仅显示出了该综合征,还进一步示出了延长的茎突装置与颈动脉血管的紧密关联。因为未在颈椎发现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或椎间盘突出,这一发现或能解释患者的神经学症状。然而,因患者对造影剂严重过敏,无法进行能够证实我们推断的 CT 血管成像。最后,茎突装置双侧骨折并伴发假关节这种罕见且报道不足的情况,也可能是导致患者疼痛综合征的原因。
双侧茎突舌骨韧带骨化:Eagle综合征
当前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患者颈部CT影像可见:
1. 双侧延长(或部分钙化)的茎突-茎突舌骨韧带结构,呈“索条状”影,于舌骨平面附近触及并在影像上可见。
2. 部分茎突或韧带区域可能存在断裂及假关节(伪关节)形成迹象。
3. 延长或钙化的茎突-舌骨韧带在冠状位上与颈部大血管(颈内动脉)呈紧密毗邻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相应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刺激。
4. 颈椎椎体及椎间盘未见明显严重退变或突出,可见的退变程度不足以完全解释患者的双上肢无力及麻木症状。
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颈痛、双上肢乏力麻木、于舌骨水平可触及“索状”结构)与CT影像学特点(双侧延长的茎突-舌骨韧带,并与颈内动脉毗邻、可能存在部分断裂及假关节形成),最可能的诊断为: 双侧茎突过长综合征(Eagle综合征),并存在可能的局部韧带断裂及假关节形成。
1.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不严重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局部类固醇-镇痛剂注射以缓解疼痛;并结合物理治疗如颈部理疗、热敷,减轻疼痛与肌肉紧张。
2. 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仍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或存在明显神经/血管受压风险的患者,可考虑经咽侧或颈外入路切除延长的茎突或钙化的韧带,以彻底减压。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外科医生评估和患者意愿综合决定。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 早期(术前或保守期):以不诱发明显疼痛为前提,每日可进行颈部舒缓活动,例如低强度的颈部等长收缩练习,维持5~10秒,重复5~8次,一日2~3组。避免剧烈旋转或过度屈伸。
- 术后近期:待伤口愈合后,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可适度进行颈部伸展及稳固性训练,如头颈部轻度屈伸/侧屈,对抗轻阻力训练等,频率每周3次,强度轻-中度,时间每次约15~20分钟。
- 后期(功能重建阶段):循序渐进增加颈肩部肌群强化训练,如弹力带或小哑铃辅助的抗阻练习,加强颈深屈肌群、肩胛带肌群稳定性。每周可进行3~4次中等强度训练,每次20~30分钟,并根据耐受度与康复师评价逐渐进阶。
- 安全注意事项:若合并骨质疏松或心肺功能不佳,应适当降低阻力、延长休息间隔,注重运动过程中实时监测疼痛或不适,并及时调整方案。务必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
本报告为基于影像及现有临床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诊或专业医师的意见。如有症状加重或其他疑问,请务必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或复诊确认。
双侧茎突舌骨韧带骨化:Eagle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