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介绍一名63岁男性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现因左肩疼痛前来就诊。
锁骨的X线片(图1-2,分别为右侧和左侧)显示膨胀性、中心透亮的病变,位于周边,但与肩锁关节分离。
胸部CT(图3-4)显示左侧锁骨的病变呈膨胀性、中心溶骨性(图3),同时在左侧肋骨前部(图4)也可见另一个类似的病变。
小腿的X线片(图5-6,分别为右侧和左侧)显示每条胫骨上都有更多类似的病变,与之前的X线片相比,这些病变在五年内保持稳定。(从图5可以看出血管钙化和血管夹的存在,提示潜在的糖尿病及随之而来的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肾衰竭,并最终出现肾性骨营养不良)。
患者因肾功能衰竭而常出现由高磷血症(肾脏排泄减少所致)诱发的甲状旁腺增生。由此产生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增多会改变骨代谢,导致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引起骨吸收、骨膜反应及棕色瘤。
与肾性骨营养不良相关的改变在很多情况下可在肾移植后逆转;但这可能需要数年。
高甲状旁腺激素症(Hyperparathyroidism):
• 骨的骨膜下吸收会导致皮质边缘出现花边样不规则,并进一步出现壳状凹陷和针刺样改变。常见于远端指骨的末端,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如中指骨干骺端(桡侧)、肋骨及跟骨的下表面、胫骨近端内侧、肱骨和股骨,以及锁骨下缘,特别是远端 [1, 2, 3]。
• 关节旁糜烂(Juxtaarticular erosions)尤易出现在手和足,同时也可见于牙齿周围的牙槽骨(lamina dura)吸收 [4]。
• 骨质疏松的表现:皮质内吸收及由于哈弗系统内破骨作用(intra-haversian osteoclasis)而产生的隧道样改变。
• 内生性(骨内)吸收常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在皮质沿线形成壳状凹陷。若在颅骨内多发,则形成典型的“盐与胡椒(salt and pepper)”外观。
• 腱下及韧带下吸收:在附着点处出现表面壳状凹陷,可为平滑或不规则形态,最常见于跟骨下方、大/小转子及髂前下棘。邻近的韧带和肌腱也可能被吸收 [5]。
棕色瘤(Brown tumors):
• 又称为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s),是巨细胞和纤维样物质的聚集,造成骨质破坏,常表现为膨胀性病变。它们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尤其常见;然而,大多数棕色瘤见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为后者更为常见。尽管棕色瘤可能会引起疼痛,但通常仅在骨膨胀和/或压迫局部神经血管结构时才会出现。
• 往往是单发的,也可多发。常见于长骨的偏心或皮质部位,引起骨内壳状凹陷及骨膨胀。最常见于肋骨、骨盆、面骨和股骨。纠正基础疾病后,这些病变可能会愈合,表现为钙化、硬化并最终消失。极少数情况下,当出现自主性腺瘤(三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Tertiary Hyperparathyroidism)时,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腺瘤来完成愈合。
骨硬化(Osteosclerosis):
• 在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中,由于继发性骨小梁(secondary trabeculae)的吸收,常可见骨小梁变粗的表现。通常为弥漫性,累及整个骨骼,在初期可见椎体终板密度增加,从而呈现所谓的“球衣式(rugger-jersey)”脊柱外观。
在肾性骨营养不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中出现多发棕色瘤。
(无内容可翻译)
1. 左肩X线可见锁骨远端局部骨质破坏及囊性扩张样病变,部分骨皮质不连续,呈明显破坏性改变。
2. 肱骨近端皮质可见局部骨皮质变薄,提示可能存在骨质吸收或破坏。
3. 在CT影像上,锁骨及周围软组织分界可见类似“空洞”或低密度病灶,局部软组织无显著膨胀但骨皮质被侵蚀、 scalloping(凹陷)表现明显。
4. 在前臂的X线可见部分骨质密度改变,局部出现皮质变薄及内侧骨皮质的吸收迹象。
5. 整体观测可见多发性骨质密度异常与局部骨破坏,提示进行性骨改变。
1.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伴骨改变:
由于患者有慢性疾病(推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史,影像学上可见典型的亚骨皮质吸收(subperiosteal resorption)和多发骨破坏灶(Brown tumor),符合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特征。
2. 多发性骨髓瘤:
虽然多发性骨髓瘤也可表现骨质破坏及溶骨性病灶,但其常伴有其他系统表现(如贫血、高蛋白血症),且破坏方式通常更为弥漫;此外,患者有特征性肾性骨改变的迹象,更应首选考虑继发性甲旁亢。
3. 其它骨肿瘤或转移瘤:
骨转移瘤或原发性骨肿瘤亦可出现溶骨性病变,但结合患者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所导致的继发性代谢异常,以及影像学上较典型的subperiosteal骨质吸收,需优先考虑甲旁亢所致骨改变。
综合患者年龄、慢性疾病史(考虑慢性肾功能不全)、影像学表现(多发亚骨皮质吸收、骨质破坏及疑似Brown tumor),最可能的诊断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合并Brown tumor。
若需进一步明确,可结合甲状旁腺激素(PTH)检测、血钙、血磷、维生素D水平及相关检查(如甲状旁腺腺体超声或同位素检查)。病灶活检在特殊情况下可帮助明确排除其他肿瘤性病变。
1. 治疗策略概述:
- 内科保守治疗:针对继发性甲旁亢,首要措施为控制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础病因,改善电解质平衡。如患者已有肾移植条件,应积极评估移植方案,从根本上纠正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代谢障碍。
- 药物治疗:包括磷结合剂、骨化三醇(活性维生素D)、钙剂等以降低PTH水平;必要时可考虑药物抑制甲状旁腺功能。
- 手术干预:若甲状旁腺腺体明显增生(如存在腺瘤或明显甲状旁腺肥大),且内科治疗无法有效控制PTH,可考虑行甲状旁腺切除术以减轻骨病变的发展。
- 针对骨破坏的局部处理:对于出现严重骨痛或结构不稳定的骨病灶,必要时可考虑行骨内固定或病灶刮除、植骨等,以预防病理性骨折并减轻疼痛。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 运动频率(Frequency):每周3-5次,保持规律性,以温和的训练为主。
- 运动强度(Intensity):基于患者骨状态与心肺功能,从低强度开始,如轻度阻力练习和低冲击有氧运动(如散步、椭圆机)。
- 运动时间(Time):每次15-30分钟为宜,可根据耐受程度逐渐增加。
- 运动方式(Type):建议以低冲击有氧训练结合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练习为主,如坐式脚踏车、平地漫步、弹力带或轻量哑铃的上肢训练。
- 运动进阶(Volume & Progression):在保证无明显不适或骨痛加重的前提下,每2-4周微调运动量和阻力。一旦出现疼痛、疲劳或骨折风险因素,应及时回调训练量或暂停并复诊。
- 注意事项:由于存在骨质脆弱与可能的血钙/磷代谢异常,运动中须防止跌倒和过度负荷。可辅以支具或护具,避免高冲击、扭转或过度负重的动作。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现有资料作参考性分析,不可替代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具体诊治方案请咨询相关专科医生并密切随访。
在肾性骨营养不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中出现多发棕色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