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棕色瘤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ECR 2010当日病例)

临床病例 08.11.2010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3岁,男性
作者: Ryan AG, Heneghan J.Waterford Regional Teaching Hospital (RCSI); Waterford City, Ireland.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我们介绍一名63岁男性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现因左肩疼痛前来就诊。

影像学表现

锁骨的X线片(图1-2,分别为右侧和左侧)显示膨胀性、中心透亮的病变,位于周边,但与肩锁关节分离。

胸部CT(图3-4)显示左侧锁骨的病变呈膨胀性、中心溶骨性(图3),同时在左侧肋骨前部(图4)也可见另一个类似的病变。

小腿的X线片(图5-6,分别为右侧和左侧)显示每条胫骨上都有更多类似的病变,与之前的X线片相比,这些病变在五年内保持稳定。(从图5可以看出血管钙化和血管夹的存在,提示潜在的糖尿病及随之而来的血管病变,最终导致肾衰竭,并最终出现肾性骨营养不良)。

病情讨论

患者因肾功能衰竭而常出现由高磷血症(肾脏排泄减少所致)诱发的甲状旁腺增生。由此产生的甲状旁腺激素(PTH)增多会改变骨代谢,导致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引起骨吸收、骨膜反应及棕色瘤。

与肾性骨营养不良相关的改变在很多情况下可在肾移植后逆转;但这可能需要数年。

高甲状旁腺激素症(Hyperparathyroidism):

• 骨的骨膜下吸收会导致皮质边缘出现花边样不规则,并进一步出现壳状凹陷和针刺样改变。常见于远端指骨的末端,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如中指骨干骺端(桡侧)、肋骨及跟骨的下表面、胫骨近端内侧、肱骨和股骨,以及锁骨下缘,特别是远端 [1, 2, 3]。

• 关节旁糜烂(Juxtaarticular erosions)尤易出现在手和足,同时也可见于牙齿周围的牙槽骨(lamina dura)吸收 [4]。

• 骨质疏松的表现:皮质内吸收及由于哈弗系统内破骨作用(intra-haversian osteoclasis)而产生的隧道样改变。

• 内生性(骨内)吸收常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在皮质沿线形成壳状凹陷。若在颅骨内多发,则形成典型的“盐与胡椒(salt and pepper)”外观。

• 腱下及韧带下吸收:在附着点处出现表面壳状凹陷,可为平滑或不规则形态,最常见于跟骨下方、大/小转子及髂前下棘。邻近的韧带和肌腱也可能被吸收 [5]。

棕色瘤(Brown tumors):

• 又称为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s),是巨细胞和纤维样物质的聚集,造成骨质破坏,常表现为膨胀性病变。它们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尤其常见;然而,大多数棕色瘤见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为后者更为常见。尽管棕色瘤可能会引起疼痛,但通常仅在骨膨胀和/或压迫局部神经血管结构时才会出现。

• 往往是单发的,也可多发。常见于长骨的偏心或皮质部位,引起骨内壳状凹陷及骨膨胀。最常见于肋骨、骨盆、面骨和股骨。纠正基础疾病后,这些病变可能会愈合,表现为钙化、硬化并最终消失。极少数情况下,当出现自主性腺瘤(三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Tertiary Hyperparathyroidism)时,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腺瘤来完成愈合。

骨硬化(Osteosclerosis):

• 在肾性骨营养不良患者中,由于继发性骨小梁(secondary trabeculae)的吸收,常可见骨小梁变粗的表现。通常为弥漫性,累及整个骨骼,在初期可见椎体终板密度增加,从而呈现所谓的“球衣式(rugger-jersey)”脊柱外观。

鉴别诊断列表

在肾性骨营养不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的多发褐色瘤。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性发育不良
多发转移
骨髓瘤

最终诊断

在肾性骨营养不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中出现多发棕色瘤。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右锁骨X线片

icon
右侧锁骨X线片

左锁骨X线片

icon
左锁骨X线片

左侧锁骨CT

icon
CT 左锁骨

肋骨CT扫描

icon
肋骨 CT

右胫骨X线片

icon
右胫骨X线片

左胫骨和腓骨X线片

icon
左胫骨和腓骨X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