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性肌坏死

临床病例 24.01.201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1岁,女性
作者: Eyselbergs M1, 2, Catry F2, Scharpé P3, Vanhoenacker FM1, 2 1.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University Hospital Antwerp, Wilrijkstraat 10, B-2650 Edegem, Belgium2.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AZ St-Maarten, campus Duffel, Rooienberg 25, B-2570 Duffel, Belgium3.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 AZ St-Maarten, campus Duffel, Rooienberg 25, B-2570 Duffel, Belgium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61岁女性因右小腿无痛且缓慢增大的肿块被转诊至放射科进行影像检查。临床检查还发现左胫骨前区有一个较不明显的肿块。病史显示,34年前在跳摇滚舞时曾受到外伤。

影像学表现

Fig. 1. 前后位 (Fig. 1.a) 和侧位 (Fig. 1.b) X线片显示在小腿前室内呈平行排列的斑块状软组织钙化。

Fig. 2. 超声显示高回声灶(箭头头)并可见声影。

Fig. 3. 双腿轴位 (Fig. 3.a) CT 图像显示小腿前室双侧钙化病灶。病变外围缘(箭头)比中央部分更致密。右腿的矢状重建图像 (Fig. 3.b) 显示斑块状钙化。

Fig. 4. 在未抑脂 (Fig. 4.a) 和抑脂 (Fig. 4.b) 的轴位 T1 加权成像 (WI) 上,可见病灶内中等信号强度区(箭头),由于左侧较右侧含有更多钙化成分,因此信号更明显。在 T1-WI 上,病灶周缘可见低信号环(箭头头)。冠状位 T2-WI (Fig. 4.c) 显示两侧病灶呈梭形,且信号不均匀(箭头)。

病情讨论

钙化性肌坏死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创伤后病变,可能会模拟软组织肿瘤 [1]。通常都有远期创伤病史。起病时间通常在10到64岁之间 [2]。由于筋膜室综合征导致局部循环减少,从而在肌肉的受限区域出现坏死和纤维化,并可能出现中心液化。肌内肿块的增大及钙化与反复出血或肿块通过肌筋膜的疝出有关 [3]。最常受累的肌肉是位于小腿前侧肌室的肌肉。该病变通常累及一侧肢体,但偶尔也有双侧表现(如我们的病例)[4]。
普通X线片可见沿肌肉长轴分布的梭形肿块,周边有钙化,常呈线性板状排列。超声可见分散但主要位于周边的钙化,表现为高回声点伴声影。也可在中心部位看到液化区或可移动的钙化碎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清晰显示该病在肌室内的分布,以及周边钙化,有时可见液态钙沉积或因慢性压力导致的骨质侵蚀。在MRI上,由于大量钙化,病变周边在T1加权像(T1-WI)上呈低信号环。T1和T2加权像上可见病变的异质性,其原因是反复病灶内出血,血液(分解)产物堆积,液化坏死,以及钙化区。T1-WI上的高信号是亚急性出血后血红蛋白降解为高铁血红蛋白所致,或是病灶囊性部分含有蛋白质成分的结果。该病灶在T2-WI上也可呈高信号区,对应囊性部分或液化坏死。病灶的其他部分则根据钙化程度表现为中等或低信号 [1, 3, 4]。
区分钙化的软组织肿瘤与软组织内的假肿瘤性钙化至关重要。前者包括滑膜肉瘤、上皮样肉瘤、软组织骨肉瘤;后者包括骨化性肌炎、创伤后假性动脉瘤、肿瘤性钙质沉着、钙化脓肿以及系统性疾病如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和糖尿病性肌坏死等 [3, 5]。
对于无痛和无症状的病变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疼痛难以控制的病变,手术仍是首选治疗 [6]。
诊断的关键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呈梭形外观,具有典型的板状或斑块状周边钙化并伴随中心液化,特别是病变部位及远期创伤史。

鉴别诊断列表

钙化性肌坏死
滑膜肉瘤
骨化性肌炎
糖尿病性肌坏死
肿瘤样钙质沉着症
钙化性肌坏死

最终诊断

钙化性肌坏死

证书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右小腿的普通X线片

icon
右小腿的普通X线片
icon
右小腿普通X线片

右小腿超声检查

icon
右小腿超声检查

双下肢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双侧小腿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icon
双侧小腿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双侧小腿磁共振成像

icon
双侧下肢的磁共振成像
icon
双小腿磁共振成像
icon
双侧小腿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