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8岁的女性在三周前遭遇行人事故后被转诊进行影像学检查。她在从路沿滑落时扭伤了右脚,并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响声。
右足在两个平面的X线片(Fig. 1)显示足外侧缘明显的软组织肿胀,最显著于跟骰关节处。可见近端移位的腓骨骨化物(os peroneum,OP),其远端轮廓不规则。在更远端的骰骨切迹水平,软组织影内出现一些细小骨碎片,可能代表骨撕脱。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表现,怀疑腓骨长肌腱(PLT)损伤,随后进行的右足及踝关节MRI检查显示,原本在T1和T2序列上应表现为低信号的腱被弥漫性的高信号所取代,从回缩的种子骨一直延伸至骰骨切迹。根据矢状位MR图像测量,OP与跟骰关节之间的距离约为12毫米(Fig. 2)。冠状位T2加权像在多个相邻切片上显示PLT完全断裂(Fig. 3)。
踇趾骨(os peroneum,OP)是位于腓骨长肌腱(peroneus longus tendon,PLT)中的一种大小和形状可变的籽骨。它通常位于外侧跟骰关节处,位于腱的跖侧弯折近端。在旧大陆猴中,OP是足部的一块常规骨骼,可与骰骨的关节面相接,而在人类中,随着拇趾对掌功能的退化,OP也发生了退化[1]。其患病率报道在4.7%到30%之间[2, 3]。OP极少会受到腓骨长肌腱的急性创伤或慢性磨损性损伤的影响或与之相关,尤其是在高弓内翻足中发生反复翻转应力时[4]。然而,仅仅存在OP本身似乎并不会导致退行性疾病[3]。腓骨长肌腱撕裂是一种常被忽视的损伤,最终确诊可能会延迟数月甚至数年[5]。完全撕裂更容易发生在腓骨长肌腱远端靠近骰骨切迹处[6]。这些撕裂会严重影响足部力学,但也有无症状的病例报道[7]。腓骨长肌腱撕裂通常表现为OP骨折并伴有骨折片分离,或整个OP向后脱位[8]。Brigido等人对骨折片的分离及相对于跟骰关节的移位进行了放射学测量。据此,如果骨折片之间的间隙达到或超过6毫米,或OP向近端移位达到或超过10毫米,则提示腓骨长肌腱全层撕裂[9]。
MRI在预测腓骨长肌腱部分或完全撕裂方面非常准确,尤其是在包括与腱走行垂直的斜冠状T2加权图像时[6, 10]。虽然目前还缺乏与超声的对比研究,但MRI或许是确认可疑腓骨长肌腱撕裂或发现其他足部外侧疼痛原因(不仅限于急性创伤背景)时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腓骨长肌腱完全断裂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1)平片(X 光):
在右足外侧近距跟骨-骰骨关节处,可见一枚(或两枚)近似圆形或分裂状的小骨质影,提示存在该区域的附加籽骨(即 Os Peroneum,OP)。部分病例可见碎裂或两部分间明显分离。
足部骨质结构总体形态大致正常,未见明显骨质塌陷或关节错位。但在 OP 附近可见异常间隙或不连续性,提示可能存在腓骨长肌腱(PLT)撕裂或附件骨折的征象。
(2)MRI:
冠状及矢状位 T2 加权像显示 OP 所在水平周围软组织信号异常,腓骨长肌腱局部可见高信号影、形态不规则或局部中断;有时可见腱周围少量积液或水肿信号。若 OP 两碎片间分离距离 ≥6 mm,或近端碎片向近端移位 ≥10 mm,常提示腓骨长肌腱存在全层撕裂。
根据影像学所见及患者外伤史,考虑以下可能:
结合患者年龄(58 岁)、外伤史(扭伤伴有“咔哒”声)、典型影像学表现(OP 碎裂或分离,腓骨长肌腱不连续的高信号异常),最可能的诊断为:
腓骨长肌腱撕裂合并 Os Peroneum(OP)骨折/碎裂
若仍有疑问,可考虑进一步进行高分辨率超声检查或追加临床症状与体格评估,以排除其他足部病变。若有必要,可在手术探查中进一步证实。
(1)保守治疗:
对于轻度或部分撕裂患者,可考虑短期石膏或护具固定,限制负重并辅以消炎镇痛药物控制疼痛与水肿。此阶段应避免任何可能导致腓骨长肌腱再次过度牵拉的动作。
(2)手术指征:
若存在明显的腱断裂、骨碎片大范围移位(碎片分离 ≥6 mm),或保守治疗后症状持续且影响足部功能者,需考虑手术修复腓骨长肌腱并处理碎裂的 OP。术后需结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踝关节与足部肌力与稳定性。
(3)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① 初始阶段(术后或急性期):
• 频率(Frequency):每天进行 1~2 次轻度活动,如踝关节小范围屈伸活动。
• 强度(Intensity):极低强度,避免疼痛或肿胀明显加重。
• 时间(Time):每次 5~10 分钟为宜,以不疲劳为度。
• 类型(Type):踝关节被动活动、坐位踝泵练习,必要时配合冰敷与抬高患肢。
• 进阶(Progression):根据疼痛与肿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② 恢复阶段(拆除护具后):
• 频率:每周 3~4 次。
• 强度:低至中等强度,可进行弹力带辅助踝关节内翻、外翻、背伸与跖屈训练。
• 时间:每次 15~20 分钟。
• 类型:平衡训练(单腿站立等)及核心稳定性练习。
• 进阶:根据足部稳定性与力量提升,增加踝关节抗阻训练次数与重量,减少辅助支撑。
③ 强化阶段(功能重建期):
• 频率:每周 3~5 次。
• 强度:中等强度,逐步过渡到中高强度,加入较复杂的下肢本体感觉训练(如小范围跳跃、变向训练)。
• 时间:每次 20~30 分钟。
• 类型:结合跑步机慢跑,或进行足底小肌群强化的功能性训练。
• 进阶:视关节稳定性与疼痛改善情况,逐步恢复至日常步行、上下楼梯乃至慢速跑步和低强度运动。
针对 58 岁女性患者,需特别关注骨质密度及足踝关节退变因素,根据耐受情况动态调整训练强度与频率。若出现持续疼痛、肿胀或不适,应及时复诊并评估康复方案。
本报告为基于影像和临床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对于最终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一步临床检查或病理学结果,并由专业医师综合评估后确定。
腓骨长肌腱完全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