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岁男性患者,有外伤史并出现左大腿疼痛。
一名6岁儿童在左大腿外伤(从楼梯上摔下)后到达我科就诊。
行股骨X线检查,未见骨折(图1)。
疼痛未缓解,功能受限持续存在,因此在20天后再次行左大腿X线检查:
在靠近股骨干部位的X线可见股四头肌肌腹内钙化(图2)。
超声检查证实了这些发现。
随后进行MRI检查,显示左股四头肌中间肌内有一处病变(大小为11×3.5×1.5 cm),该病变信号不均匀,低信号区域与钙化对应,对比剂注射后呈不均匀强化(图3)。
患者接受了休息及超声治疗,两个月后再次进行MRI检查,可见病变及其周围水肿减轻(图4)。
目前患儿无任何疼痛,也无功能受限。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简称MOT)通常被定义为在先前遭受创伤和血肿的部位出现的异位、非肿瘤性骨质增生。
MOT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股四头肌、肱肌和大腿内收肌,但也可能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运动员,其中超过一半的病例发生在第三个十年。MOT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被认为相对罕见,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1-2]。
目前对于该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一些常见的理论包括:
肌肉血肿向骨组织转化;
血肿钙化;
由游离的骨膜片导致的肌肉内骨形成;
骨膜破裂引起成骨细胞增殖;
肌肉内结缔组织细胞的化生;
个体易感性。
有人认为,对肢体的钝性创伤会产生一个沿软组织传播的压缩波,将最深层的肌肉压向骨面。力会通过所有肌肉层的液体部分传递,但往往在最贴近骨面的那层肌肉中引起损伤。
典型的患者表现包括受伤部位受到外伤的病史,并且在活动和使用患肢时有更明显的困难。起病与损伤严重程度有关。在最初4–5天内,患处的疼痛、肿胀和压痛通常对保守治疗反应不佳。
对于较严重的损伤,患肢的主动、被动以及阻力范围的活动度都会显著减低 [2-3]。
诊断MOT时需考虑三个重要标准:
局部有明显外伤的病史;
在初次受伤后2个月内出现骨化的临床和影像学证据;
病变位于更常见于MOT的近端肢体区域,包括肱肌和股四头肌 [3]。
MOT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能会自行好转。如果不进行治疗,放射学和临床表现会在出现症状后1.5至3年内趋于稳定或消失。尤其是出现在肌腹内的病变可完全被机体吸收。位于肌肉起点或止点附近的病变则较难被吸收,可能导致功能障碍。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MOT)
(无可翻译内容)
基于提供的左大腿X线片与MRI影像,可见在股骨周围软组织内存在局限性异常密度或信号改变:
结合患者既往外伤史与影像表现,以下为可能考虑的诊断:
综合患者年仅6岁、明确的外伤史、临床症状(外伤后疼痛、活动不适)以及影像所示的软组织内局灶性骨化/钙化特征,最符合的诊断为: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MOT)。
该病常在外伤后1~2个月出现明显的软组织钙化或骨化,病灶多位于肌肉腹部邻近骨质的深层肌束,影像形态多为中心较稀疏、边缘相对致密的分层钙化,符合此患儿的影像学表现。若临床与影像后续随访证实病灶逐步稳定或吸收,可进一步佐证该诊断。
骨化性肌炎通常呈自限性,大多数病例可逐渐好转或稳定。针对本病例可考虑以下处置与康复方案:
若患儿存在其他合并症或骨骼发育异常,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充分考虑骨骼生长特点,以免影响患儿的长骨发育或关节功能。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病史信息进行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进一步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M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