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8岁的男性军官因左踝部包块到骨科就诊。根据病史,该肿胀最初是在4周前进行了一次10公里行军训练后出现的,患者并不记得有任何严重的创伤性损伤。
体格检查显示,在左腓骨远端前下方(图1)可触及一个无痛、坚硬且不可移动的软组织肿块。各个方向的关节活动范围均严重受限。未发现任何临床或实验室炎症或感染的证据。超声检查显示表浅、复杂、多房性囊性肿块(图2)。此外,超声还显示了腓骨短肌腱(PBT)的纤维状回声纹理丧失,与腓骨长肌腱(PLT)相比呈现低回声,并可见PBT纵向撕裂(图2)。磁共振成像证实存在腓骨肌腱劈裂综合征,同时显示了复杂的囊性肿块(图3)。最终确诊为合并腱鞘囊肿的慢性腓骨短肌腱劈裂性撕裂,并将患者转诊至专业足病诊所进行手术治疗。一年后随访评估显示外观和功能均取得良好效果(图4)。
腓骨肌腱的主要作用是在踝关节进行足跖屈和足外翻 [1-3]。此外,它们还充当踝关节的外侧稳定结构。腓骨短肌腱(PBT)位于骨性外踝后沟与腓骨长肌腱(PLT)之间,因此易发生退变、腱病和断裂 [1-4]。在外踝后沟水平出现的腓骨短肌腱撕裂往往与某些诱因有关,包括:a) 上腓骨肌腱支持带创伤性断裂及功能不足,b) 既往跟腓韧带的慢性断裂及踝关节不稳,c) 正常的解剖变异(如腓骨第四肌)以及 d) 外踝后沟的不规则性。正常的外踝后沟表现为光滑且凹陷的形态,而凸起、平直或不规则形态可能会导致腓骨短肌腱撕裂 [1-4]。在本例中,外踝后沟的形态不规则且呈直线方向,在未出现重大创伤的情况下,可能引发了腓骨短肌腱分裂综合征。MRI 被认为是评估可能的腓骨肌腱病变的首选成像方式 [1-3]。在影像中,腓骨短肌腱被描绘为位于外踝后沟和腓骨长肌腱之间、具有典型新月状的结构。如果这一正常的典型形态消失,并出现分裂的形态,且腓骨长肌腱介于腓骨短肌腱的两个部分之间,则可在 MRI 上发现此综合征的征象 [1-4]。尽管文献中对 MRI 征象已有充分报道,但据我们所知,超声检查识别该综合征仍是较少被关注的领域。近来超声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肌骨超声的诊断能力 [5-6]。对浅表结构可获得极佳的细节显示,并可在进行动态检查时获取更多信息 [5-6]。在我们报告的病例中,由于腓骨短肌腱分裂综合征的慢性过程,还并发了一个腱鞘囊肿。回顾性分析认为剧烈活动(行军训练)是其诱发因素。虽然腱鞘囊肿与腱病的相关性早有报道,但囊肿形成的真正病因尚不明确 [7-9]。目前认为,反复过度使用导致的腱或腱鞘损伤,以及随后腱胶原纤维的囊性或黏液性退变、细胞增生、腱撕裂与腱鞘炎,是形成腱鞘囊肿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7-9]。在本例中,临床上并未怀疑腱撕裂及伴随的腱鞘囊肿,但超声提示了准确诊断,MRI 则证实了相关发现。
腓骨肌腱分裂综合征伴随腱鞘囊肿形成
对不起,但我没有看到需要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或文档。请提供您想要翻译的具体文本,我将为您进行翻译并保留相应格式。
1. 患者左踝关节外侧可见一明显突起或肿块样改变,临床触诊表现为软组织肿胀。
2. 超声与MRI显示于外踝后方腓骨近后缘处,可见腓骨肌腱(主要为腓骨短肌腱)出现分裂、异常分层或“裂隙”改变,呈现“二分”或“分叉”征象。
3. 在腱周围或腱鞘邻近区域,可观察到囊性结构,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信号或回声提示液性暗区,考虑为腱鞘囊肿或滑液囊肿。
4. 未见明显大骨折征象,软组织内局限性液性病灶范围与腱病变密切相关,符合慢性劳损或腱退变并囊肿形成的特点。
结合患者为38岁男性、军人身份、高强度行走训练(10公里行军)后出现的左踝外侧肿胀,以及影像学显示的腓骨短肌腱分裂并伴随囊性病灶,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腓骨短肌腱分裂综合征(Split Peroneus Brevis Tendon)伴腱鞘囊肿形成。该结论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与MRI表现相吻合,为目前最可信的诊断。
依照FITT-VP原则,建议分阶段逐步恢复运动。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踝关节肿胀、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如反复肿胀明显或疼痛加重,需及时就医评估。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临床与影像资料的初步分析,旨在提供参考意见,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诊以便获得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建议。
腓骨肌腱分裂综合征伴随腱鞘囊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