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2岁的男性因持续两周的波动性下背痛来到急诊科。在修理他带有弹簧的床时,一个金属部件脱落并击中患者的胸部,导致他失去平衡并仰面摔倒。他报告在受伤后即刻出现腰部疼痛,但仍能在受伤后活动。
在腰椎侧位X线片(图1)中,可见第 L4 椎体上、下终板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约 40%。椎体前部部分发生移位并向前倾斜。
在增强后 CT 冠状位图像(图2)中,可见在 L4/L5 水平两侧腰大肌前缘内存在界限清晰的低密度病灶。二者上方均有高密度影,与急性出血相符。出血似乎来自主动脉发出的节段动脉。左侧病灶大小约为 1.5 cm(前后径,AP)× 2 cm(宽度,W)× 6 cm(头尾方向,CC),右侧病灶大小约为 2.3 cm(AP)× 2.3 cm(W)× 4 cm(CC)。
在 T2 加权 MRI 腰椎轴位图像(图 3)中,可见双侧高信号、界限清晰的病灶,对应于血肿及 CT 所示的低密度病灶。
脊柱骨折是重要的创伤相关病理,急诊科(A&E)不应忽视这类骨折,因为它对日常生活活动有着显著影响,并会带来可观的一、二级社会经济成本负担 [1]。在最初受伤时,他并未报告任何腿部无力、感觉异常或大小便失禁,因此在未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下接受了保守治疗。然而,几天后,他出现了局部疼痛加重,主要集中在腰部区域,同时规律使用镇痛药的情况下仍出现右前大腿疼痛,并伴有双侧大腿、膝关节和小腿后侧的感觉异常。他没有既往病史,也未服用任何药物。他前往当地急诊科就诊后,被给予一般背痛的指导并转诊至物理治疗。由于持续疼痛,他再度就诊全科医生(GP),在检查中仅在触诊时发现L4区域压痛,两下肢肌力、反射、感觉均正常,跖反射向下,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随后,他再次被转诊至急诊科进行影像学检查。
初步的腰椎X线显示L4椎体存在急性移位性骨折(图1)。基于这一发现,进行了创伤CT检查,结果显示在爆裂性骨折附近双侧腰大肌出现不确定的低密度影(图2)。血液检查结果无异常。随后,他佩戴了腰部支具并被转诊至创伤中心以进一步管理。之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而进行了MRI检查,结果显示两侧腰大肌内局灶性T2高信号,与血肿相符,并证实存在L4爆裂性骨折,骨碎片向椎管内后移,但未见脊髓损伤(图3)。鉴于他没有急性神经学表现,并在与神经外科讨论后,他获得了保守治疗或手术(脊柱固定)治疗的选择。
腰大肌血肿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情况,发生率约为0.1–0.6%,其危险因素包括使用抗凝剂、高龄及接受血液透析 [2],死亡率可高达30% [3]。腰大肌由多层筋膜包裹以增强其强度,因此任何导致肌肉内出血的损伤都会引起腰大肌膨胀、筋膜间隙内压力升高以及邻近神经受压,从而导致疼痛 [4]。
文献报道中通常见到的都是单侧腰大肌血肿。例如,服用抗凝剂或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因椎体压缩骨折导致单侧腰大肌血肿 [5,6]。因此,在创伤中及早诊断腰大肌血肿必须依赖横断面影像学检查。对于创伤性腰大肌血肿的治疗,根据严重程度,可选择保守治疗、外科干预或经皮介入治疗,特别是经导管动脉栓塞。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腰大肌血肿
在本病例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图1)中,可见第4腰椎(L4)椎体呈现明显骨折线,碎片局部有向后突入椎管的表现,符合急性椎体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其后在CT检查(图2)中可进一步确认L4椎体后缘碎片突入椎管,以及双侧腰大肌内低密度影,边界尚可,但形态不规则,提示可能为血肿或液体积聚。MRI(图3)显示,在T2加权像上,双侧腰大肌区见明显高信号影,符合血肿信号特征;此外,椎管内可见向后突入的骨质碎片,但未见脊髓明显受压或损伤的征象。
基于外伤史和影像学表现(椎体高度丢失,碎片向后突入椎管以及相应急性骨折征象),爆裂性骨折是首要考虑。该类型骨折常见于外力冲击导致椎体结构多处断裂。
CT及MRI均发现双侧腰大肌内可见高信号/低密度影,符合外伤后出血可能;既往文献报道多见于服用抗凝药或高龄患者,本例发生于外伤所致椎体骨折,与局部软组织挫伤间接损伤导致出血相符。
需要与其他椎旁软组织异常(如椎旁脓肿或肿瘤浸润)相鉴别,但病史及影像更支持创伤性血肿。
结合患者的年龄、外伤机制(跌倒导致的暴力作用),影像所见(L4椎体爆裂性骨折、双侧腰大肌血肿),以及病程中并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仅有轻度感觉异常),最终诊断为:
患者暂无明确脊髓或神经根严重压迫迹象,但仍需进一步严密评估神经受压风险及血肿变化。
适用于无明显神经功能损害、椎体稳定尚可或患者拒绝手术的情况下。包括卧床休息、使用支具(腰围或背架)固定与保护,定期复查影像观察骨折愈合与血肿吸收情况;必要时可以应用镇痛药物以减轻疼痛。
对于椎体爆裂程度高、后缘骨质碎片明显挤压椎管、出现神经功能障碍风险或相对不稳定的脊柱情况,可考虑后路内固定或前路手术减压与融合。对于腰大肌血肿规模较大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可行血肿介入栓塞或引流手术,但多根据具体出血情况和症状评估。
基于患者属于老年人群,同时存在急性创伤性骨折,需综合考虑骨质强度和心肺功能。早期(骨折后1~2周)以保守为主,并结合支具固定。建议分阶段安排康复运动:
- 绝对卧床或限制活动,避免腰椎负重
- 在支具保护下进行下肢轻度被动活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以维持下肢肌力
- 频率:每天3~4次,每次5~10分钟
- 强度:不出现明显疼痛或疲劳
- 在支具下尝试短距离站立及行走训练,配合辅助器械(如助行器)
- 可进行下肢主动屈伸练习,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如桥式练习,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避免再次损伤)
- 频率:每周3~5次,每次15~20分钟
- 强度:持续维持低至中等强度,避免腰椎过度前屈或扭转
- 适度增加负重活动(如扶墙的轻度下蹲、站姿平衡训练)
- 逐步强化核心与腰背肌群力量训练(如靠墙的迷你深蹲、弹力带训练等)
- 频率: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
- 强度:可逐渐提升至中等强度,密切观察有无疼痛加剧或神经症状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定期随访影像和临床症状,如有明显神经学改变或疼痛加重,应及时复诊。若患者存在骨质疏松或心肺功能不佳,在运动强度与形式上需做更严格的限制和监测。
本报告为基于影像和患者主诉进行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全面评估和意见。临床决策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并密切随访调整诊治方案。具体治疗应由骨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决定。
腰大肌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