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骨巨细胞瘤

临床病例 21.03.201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1 岁,女性
作者: Korzan JR, Murphy DT, Ouellette HA, Munk PL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61岁女性患者,在摔倒后出现左膝疼痛,无法负重。保守治疗未能奏效。患者其他方面状况良好,无恶性肿瘤病史。已进行X线、CT及MRI检查。术前诊断可疑恶性骨巨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61 岁女性,跌倒后左膝疼痛。X 线片显示左胫骨干骺端有一个大的透亮性病变,延伸至骺端的软骨下骨,未见可辨别的基质。CT 证实近端胫骨存在一个大的透亮病灶,导致胫骨外侧皮质膨胀变薄,并出现皮质破坏。病变在 T1 加权像上信号较低,在 STIR 加权像上信号不均匀增高。静脉注射钆造影剂后,可见病灶周边明显强化,中心坏死。结合 X 线、CT 和 MRI 表现,高度怀疑骨巨细胞瘤(GCT)。由于影像学提示具有侵袭性表现,包括软组织受累,故倾向于恶性骨巨细胞瘤而非良性骨巨细胞瘤。转移性病变可能性较小。CT 引导下活检证实恶性骨巨细胞瘤。

病情讨论

骨巨细胞瘤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10%,以及良性骨性肿瘤的18-23% [1]。80%的病例发生在20至50岁的成年人中。50-65%的肿瘤发生于膝关节区域 [2]。2-5%的组织学良性骨巨细胞瘤会发生转移,且转移灶也表现为良性组织学特征。恶性骨巨细胞瘤(MGCTOB)占骨巨细胞瘤的5-10% [3]。传统上,影像学表现并不能有效预测其临床行为。

在放射学上,骨巨细胞瘤通常表现为起源于干骺端的透亮性病变,累及骺端软骨下骨,并且没有矿化基质。可见分隔,而骨膜反应相对较少。MRI显示该病灶在T1加权成像(T1 WI)上呈低信号强度(SI),在T2加权成像(T2 WI)上为低至中等信号,在STIR序列上为高信号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增强。骨巨细胞瘤内可出现液-液平面,但这并无特异性,因为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软骨母细胞瘤和血管扩张性骨肉瘤中也可能出现此征象。恶性骨巨细胞瘤可分为三类:a)组织学上良性的骨巨细胞瘤出现转移,b)良性骨巨细胞瘤的原发性恶性转化(去分化的骨巨细胞瘤),c)良性骨巨细胞瘤在放射治疗或其他干预后发生的继发性恶性转化。原发性恶性转化的定义是“由肉瘤样增生组成的恶性骨肿瘤,与典型呈良性外观的骨巨细胞瘤区相邻”。骨巨细胞瘤的分期系统相近:第1期骨巨细胞瘤在影像学和组织学上表现为惰性;第2期病变更具侵袭性,可见骨膨胀和重塑,但骨膜仍完整;第3期病变更具侵袭性,可向软组织生长并扩展,但组织学上仍呈良性。

在本例中,CT引导下的活检证实为恶性骨巨细胞瘤。该病灶采用广泛切除术处理,并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重建。

鉴别诊断列表

组织学已证实:恶性巨细胞瘤。
骨恶性巨细胞瘤
骨良性巨细胞瘤

最终诊断

组织学确诊:恶性巨细胞瘤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左腿前后位X线片

icon
左腿前后位X线片

左腿CT扫描

icon
左腿CT

左腿CT扫描

icon
左腿CT

T1加权脂肪抑制钆增强MRI图像

icon
T1加权脂肪抑制钆增强后MRI图像

STIR加权MRI图像

icon
短T1反转恢复(STIR)加权MRI图像

T1加权MRI图像

icon
T1加权MRI图像

T1加权脂肪抑制MRI图像

icon
T1加权脂肪抑制MRI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