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性患者出现左足疼痛和肿胀。她的病史显示曾有持续数月并自行缓解的背痛。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异常。左足第二跖骨的骨活检显示亚急性、非感染性炎症改变。
X线检查显示左足第2跖骨远端干骺端存在溶骨性病灶,伴邻近干骺部的磨玻璃样异质性,以及厚实的单层骨膜反应(Fig. 1)。全身影像学检查采用Tc99m闪烁显像(Fig. 2)以及全身MRI(WBMRI)(Fig. 3)。进行了EOS检查以评估脊柱病变定位,特别是继发性脊柱侧弯(Fig. 5)。在D5-D6椎体(伴椎体高度丢失)及左侧第12肋骨处也发现了相似的病变。MRI显示所有病灶均与软组织水肿相关,但无脓肿形成。
随访时,EOS显示在支具帮助下D5-D6椎体高度得到改善(Fig. 6)。WBMRI显示椎体周围组织和跖骨骨髓水肿减轻。然而,我们注意到左侧第12肋骨的骨质增生和水肿有所增加。在左、右胫骨干骺端还出现了两个新的病变部位(Fig. 4)。
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RMO)是一种非感染性的复发性骨髓炎,通常见于儿童和年轻成人(男 : 女 = 1 : 2,平均年龄10岁)[5]。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似乎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易感性有关。
临床上,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低热、乏力)、皮肤症状(手足脓疱病、银屑病、痤疮)、疼痛以及与骨病变相关的软组织水肿。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包括长骨、锁骨、肋骨、脊柱和骨盆。骨活检对于排除恶性及感染性病变是必要的,并可显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骨髓炎的表现。
影像学表现初期为溶骨性病灶,周围有硬化缘并伴有软组织水肿。这些病灶会逐渐演变成硬化和增生,通常可完全愈合[1]。然而,各个病变部位的演变独立进行,影像学表现各异。罕见的并发症包括生长软骨的早期融合。通常仅能进行对症治疗。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评估患者临床有症状及潜在的病变部位[6, 7]。传统上,通过放射学检查和Tc99m骨显像来对有症状的部位进行检查并进行全身评估。然而,MRI由于其无辐射的特性,正变得越来越常用[2]。WBMRI可发现所有病变部位,并提供重要信息,例如在可能面临早期生长软骨融合而导致肢体长度异常的患者中,了解干骺端受累的范围和进展情况[4]。在诊断和随访椎体骨折时加入EOS检查可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3]。然而,除了在脊柱侧弯管理中的作用之外,其在疾病随访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
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本病例中,患者左足第2跖骨的X线片显示局部骨质改变,表现为混合性骨质破坏伴有硬化边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胀迹象。全身骨扫描提示胸椎及肋骨等部位也出现类似放射性摄取增高的病灶。全身MRI(WBMRI)进一步证实在脊柱以及部分长骨内可见多发骨髓信号异常,呈现亚急性炎症性改变,无明显脓肿或瘤样侵蚀征象。综合影像学表现符合多发、非感染性、反复发作的骨炎特征。
根据患者年龄、典型的亚急性反复骨炎临床过程、影像学所示的多灶性骨髓炎性病变,以及骨活检显示的非感染性炎症改变,最可能的诊断为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RMO)。
对于CRMO,由于其病因与自身免疫或自体炎症反应相关,主要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症状和防止骨骼畸形:
在康复训练方面,建议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的FITT-VP原则:
在落实康复时,要关注因反复骨炎而可能存在的骨质脆弱与疲劳,确保训练强度适当、循序渐进,并在活动时充分保护受累关节或骨骼结构,及时监测症状变化。
以上报告仅为基于现有临床与影像学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诊察及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请及时咨询骨科或相关专科医生。
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