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岁男性患者因在足球运动中受伤被转诊至我院。他报告在成像前一周经历了中度外翻伤后出现膝关节内侧疼痛。体格检查显示与内侧副韧带拉伤相符的压痛。外侧间室无症状。建议进行MRI检查。
使用1.5特斯拉(Vision Hybrid,西门子公司,德国埃尔朗根)磁共振扫描仪和相控阵膝关节线圈进行了MRI检查。检查方案包括轴位和矢状位脂肪抑制涡轮自旋回波PD加权(TR/TE,3500/14 ms)、矢状位T2*加权MEDIC(TR/TE 520/26 ms)以及冠状位T1加权自旋回波(TR/TE,500/14 ms)序列。在胫骨内侧髁(图1)显示轻度骨挫伤。此外,还发现了类似盘状且具有波纹外观的外侧半月板,以及髌骨下极延长(图1-4)。
A. 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增厚、呈圆盘状的半月板,在普通人群中约 3% 被视为正常的解剖学变异,主要见于外侧[1]。从病理发生机制来看,盘状半月板可能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中心吸收失败导致[2]。也有人认为,半月板的盘状外观可能来自后角半月板胫骨韧带附着失败[3]。另一方面,“flounce”外观是一种正常变异,其特征是在半月板游离缘出现单一对称性折叠。在 0.2-6% 的患者中,最常见于内侧半月板[4, 5]。据我们所知,尚未有在外侧盘状半月板中出现半月板“flounce”的报道。
B. 盘状半月板可表现为无症状或出现非特异性疼痛及功能受限。也有报道认为盘状半月板是半月板撕裂的诱发因素,并可能与各种肌肉骨骼异常相关[1]。在本文病例中,发现髌骨下极延长。相比之下,半月板“flounce”被认为无临床意义,也可能仅为与体位相关的发现。不应将半月板“flounce”误诊为半月板撕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膝关节镜检查。
C. 盘状半月板的特点是在冠状位图像上宽度超过 15 mm,或在矢状位至少连续 3 张 4 mm 厚切片中可见半月板的“蝴蝶结”形态。半月板“flounce”则表现为在矢状位图像上半月板体部游离缘出现波状或 S 形变形,且没有任何提示撕裂的高信号。
D. 针对骨挫伤,我们的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包括停止运动 1 个月,在临床随访期间,患者没有再出现任何不适。
E. 因为盘状半月板和“flounce”半月板均为正常变异,因此无需治疗。
在盘状外侧半月板中可见半月板波浪征。
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具体文本或说明。
1. MRI冠状、矢状及轴位序列显示患者外侧半月板形态增厚、外形呈盘状结构(Discoid Meniscus),其范围较正常半月板更宽,部分层面可观察到类似“碟片”样外观。
2. 在外侧半月板游离缘处出现波浪状或“S”形弯曲(meniscal flounce),未见明显高信号影侵入半月板组织深层,未见清晰线性断裂征象。
3. 内侧膝关节间隙可见相关韧带(内侧副韧带)走行完整,但局部软组织略显肿胀及信号改变,提示轻度韧带拉伤征象。
4. 局部骨质信号轻度异常(骨挫伤表现),主要见于伤侧胫骨或股骨关节面临近区域,未见明显骨折线。
5. 软骨面整体平滑,未见明显缺损或大面积磨损征象;髌骨形态轻度变异(下极相对延长)。
综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和MRI表现,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
1. 保守治疗:由于外侧盘状半月板和半月板波动征(flounce)均为正常/解剖变异,无撕裂征象,且仅有轻度韧带拉伤,可先行保守治疗。
• 建议减少高强度或对抗性运动,避免进一步损伤。
• 在软组织恢复期(通常2~4周),佩戴弹性护膝或护具以减轻局部应力,保护内侧副韧带。
2. 运动处方与康复:基于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和个体化)原则,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
• 第一阶段(急性期,1~2周):
– 休息、冰敷、适当抬高患肢以减少肿胀;
– 做轻度的髌骨挤压训练及直腿抬高训练,每日2~3次,每次10~15次,避免膝关节承重过多;
– 根据疼痛程度逐渐过渡到不负重范围内的屈伸活动。
• 第二阶段(恢复期,2~4周):
– 可以尝试在可耐受疼痛范围内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脚踏车训练(座椅调高),每日15~20分钟,强度低至中等;
– 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力量训练,如弹力带抗阻训练、半蹲等,但要避免大负荷和深蹲动作;
• 第三阶段(巩固期,4~6周):
– 若韧带恢复良好,可加强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腿站立、平衡板练习;
– 逐渐恢复慢跑、轻度跳跃等动态练习,控制强度和时间,每周增加10~15%的训练量,以无或轻微疼痛为度。
3. 手术干预:如后续随访出现明显关节交锁、持续疼痛或任何提示半月板撕裂的症状,则需考虑行关节镜检查和可能的修复或成形术。但在当前影像和临床评估下,无手术指征。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和资料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进一步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进行必要检查。
在盘状外侧半月板中可见半月板波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