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支低能量骨折导致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临床病例 21.05.201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78岁,女性
作者: Smith A, Imam S, Bowditch M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78岁的女性正在服用氯吡格雷,因摔倒后出现右腹股沟和腹部疼痛而入院。在进行X线检查时,她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腹部膨隆。她的血压降至70/44,血红蛋白从11.1 g/dl下降至5.0 g/dl。经过复苏后,她被送往进行CT检查。

影像学表现

骨盆及右髋关节影像检查已进行,以确定是否有骨性损伤 [图1]。发现上耻骨支和下耻骨支骨折。还进行了胸部和腹部检查,但患者在X线检查室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接受液体复苏。待病情稳定后,进行了胸部、腹部和骨盆CT扫描。CT显示上耻骨支和下耻骨支均有骨折 [图2]。下腹部可见不规则物质,与血肿相符 [图3a, b]。可见游离液体向外扩散并包绕肝脏和脾脏 [图3c]。未见动脉瘤,也无血管造影外漏征象。未见内脏损伤,但可见右侧伴发的腹直肌鞘血肿 [图4]。

病情讨论

腹膜外出血已被归因于耻骨支骨折,并且与抗凝治疗相关的风险有所增加 [1]。已有文献报道了四例稳定性耻骨支骨折导致腹膜外出血的病例 [1-4]。目前尚无文献报道耻骨支骨折导致腹直肌血肿的情况。
孤立的耻骨支骨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骨盆损伤。在100000人中,其在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5.6例 [1, 5]。女性发生此类损伤的可能性是男性的4.2倍,5年生存率为45.6% [5]。
本病例强调了这些看似良性骨折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出血。根据Tile骨盆骨折分型,稳定性骨折意味着骶髂关节复合体完整。这些骨折通常不会出现明显出血。本病例和既往病例之间的共同点包括:首先,最可能的出血来源是腹下动脉。其次,抗凝治疗会显著加重与所谓“稳定性耻骨支骨折”相关的失血量。
该区域的解剖结构和文献显示,最可能导致出血的原因与腹下动脉的耻骨支有关 [1-4]。腹直肌血肿是由于出血进入腹直肌鞘,源于直接撕裂腹直肌或损伤下腹或上腹壁动脉所致。其位于后方,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因为形成的血肿不易触及。腹下动脉的耻骨支沿腹股沟韧带及耻骨的内侧面走行,之后与闭孔动脉系统吻合 [3]。由于在此区域难以止血,该分支被称为“Corona Mortis” [3, 6]。尸体解剖研究显示其吻合存在显著差异:34%表现为动脉连接,70%表现为静脉连接,20%显示混合连接 [3, 6]。
抗凝治疗是已知的腹直肌鞘血肿危险因素 [7],并可加重腹下动脉的出血 [1, 2]。氯吡格雷是一种不可逆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8],意味着对于与耻骨支骨折相关的无法控制的出血,可能需要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栓塞治疗 [1, 2, 9]。
随着耻骨支骨折发病率和氯吡格雷使用率的增加,对于遭受这种常见损伤的患者应提高警惕。若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迹象,应及时排查腹膜外出血,治疗应视情况进行补液复苏和/或栓塞。

鉴别诊断列表

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大量腹膜外出血;右侧腹直肌血肿。
腹主动脉瘤破裂
右侧股骨颈骨折

最终诊断

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大量腹膜外出血;右侧腹直肌血肿。

证书

没有提供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CT显示耻骨支骨折

icon
CT显示耻骨支骨折

腹膜外出血

icon
腹膜外出血
icon
腹膜外出血
icon
腹膜外出血

腹直肌鞘血肿

icon
腹直肌鞘血肿

初始损伤后骨盆正位片

icon
初始损伤后骨盆前后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