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0岁的患者,因右肩创伤性前下方脱位及反复半脱位的病史,因持续存在的非特异性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被转诊至骨科。
一名20岁的患者,既往有创伤性前下方脱位及右肩半脱位发作史,伴有持续的非特异性症状,行放射学检查。首先进行了在外旋和内旋位的前后位平片检查,显示了既往的Hill-Sachs缺损和骨性Bankart病变(图1)。对患者肩关节进行MR关节造影评估至关重要。
在透视引导下,将12毫升稀释后的钆剂注入关节内。注射造影剂后,沿肱骨干出现造影剂外漏,提示下关节囊撕裂(图2)。
随后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进行MR关节造影检查。冠状位T1加脂肪抑制图像显示IGHL呈现J形外观,即HAGL损伤的“J征”,并可见造影剂外渗。轴位图像可见Bankart病变、IGHL连续性中断,以及Hill-Sachs缺损(图3)。
肱骨下盂肱韧带(HAGL)的肱骨撕脱是一种不常见的肩关节不稳定原因。该病变发生于下盂肱韧带从肱骨颈下方撕脱,并常与其他肩部病变合并出现,例如盂唇撕裂、Hill-Sachs损伤、肩袖撕裂(尤其是肩胛下肌腱或肩关节前囊受损),这使得对HAGL的诊断极具挑战性[1, 2]。与骨性Bankart病变同时存在的情况较为罕见,并会导致下盂肱韧带前束的分离,称为“浮动AIGHL”。
IGHL盂唇复合体撕裂通常累及前束,尽管也有文献报道下盂肱韧带后部撕脱。研究表明该韧带可在三个部位发生损伤:在盂的起点(40%)、韧带中部撕裂(35%)以及肱骨附着点(25%)[4]。
引起HAGL病变的原因通常是手臂过度外展及外旋所致的创伤性损伤,往往导致肩关节脱位。
患者就诊时的主诉通常并不特异,可表现为肩关节无力、疼痛或功能障碍[1]。
在普通X线片上很难诊断HAGL病变,除非存在骨性HAGL病变(BHAGL),可在肱骨解剖颈下方出现小块骨质的表现[1, 2, 4]。
MRI是评估疑似HAGL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为了识别IGHL在肱骨处的撕脱,通常需要进行MR关节造影[3]。增加的信号强度和增厚的下关节囊、关节液从肱骨撕脱处溢出,以及下盂肱韧带前束呈J形外观(J征),而非正常的U形外观,是可提示HAGL病变的主要MRI发现。然而,关节镜检查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2, 3, 4]。
在我们的患者中,经典的Hill Sachs缺损与骨性Bankart病变同时存在HAGL。由于前束被分离,此种病变被称为“浮动AIGL”[5]。然而,在盂侧出现肉芽组织表明在病程较长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自发修复。
对于HAGL病变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处理,可以通过关节镜下使用缝合锚将IGHL复位至其附着点,或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切口进行开放修复[1]。对于我们患者的肩关节不稳定尚未进行修复。
游离的前下盂肱韧带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1. X 线表现:肩关节正位片可见肱骨头后外侧有轻度压缩性改变,提示可能存在 Hill-Sachs 病变。肩盂前下缘可见局部骨质不规则或缺损,符合骨性 Bankart 损伤的特征。
2. 关节造影或 MRI 表现:在 MRI 中可见前下方盂肱韧带(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IGHL)的肱骨附着点出现撕脱,即 HAGL(Humeral Avuls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病变。由于存在骨性 Bankart 及 Hill-Sachs 病变,使得分离的前下盂肱韧带呈“漂浮”状态(亦称“floating AIGHL”)。此外,部分图像显示 Glenoid 前下缘处有肉芽组织形成,提示可能有自发修复痕迹。
上述诊断都与本患者外伤、挛缩和重复性肩关节不稳定的病史相吻合。其中,HAGL 在影像上识别困难,但结合 MRI 造影可见韧带在肱骨附着点撕脱,是较为明确且关键的发现。
结合临床病史(外伤后反复肩关节半脱位、关节不稳定)及影像学表现(骨性 Bankart 损伤、Hill-Sachs 病变以及 IGHL 于肱骨附着点处的撕脱),最可能的最终诊断为 右肩关节前下方不稳,伴前下盂肱韧带撕脱(HAGL),同时合并骨性 Bankart 及 Hill-Sachs 病变。
1. 治疗策略:
· 手术修复:对于明确的 HAGL 及骨性 Bankart 损伤,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关节镜下可通过缝合锚钉或修复技术,将前下盂肱韧带(IGHL)重新固定于肱骨附着点或修复缺损的盂缘。必要时也需处理 Bankart 及 Hill-Sachs 病变,防止后续反复性脱位。
· 保守治疗:若肩关节不稳程度较轻或患者暂不适合手术,可考虑通过肩关节固定、肌肉力量训练等保守方式,观察疗效。但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反复出现肩关节不稳时,手术干预通常更具优势。
2. 康复与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示例):
· 康复早期(1-4 周):主要目的是保护修复部位,避免二次损伤。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关节被动活动(PROM),幅度控制在安全区间;佩戴适当肩关节护具,减少过度外展和外旋动作。
· 中期康复(4-8 周):逐渐增加肩关节主动活动(AROM),如在弹力带轻阻力下进行外旋、内旋等训练,目标为增强肩袖肌群和肩关节周围肌群稳定性。训练频率可为每周 3-4 次,每次 20-30 分钟。
· 后期强化(8-12 周):逐步增加阻力训练及肌力锻炼,如俯卧撑(可先从墙体俯卧撑开始,逐渐过渡到地面俯卧撑)、哑铃外展及前平举训练、划船动作等。根据痛感和功能恢复情况,可在每周 3-4 次锻炼的基础上调整强度和总量。
· 运动进阶与回归运动(12 周及以后):在临床评估关节稳定性及肌力达标后,逐步恢复日常训练和体育活动,可加入核心稳定性和全身协调性的练习,包括平板支撑、平衡训练、投掷练习(从轻球开始到过渡到正常重量),并密切监测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
· 个体化 & 安全性注意:对骨质或软组织尚未完全愈合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运动幅度与阻力重量,必要时加用关节支具或外固定。若出现明显疼痛、肿胀或夜间持续性不适,应及时就诊并调整康复方案。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及提供病史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个案化诊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出现新症状,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遵从其医学建议。
游离的前下盂肱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