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9岁女孩因从电动滑板车上摔下后被转诊至急诊科。急诊医生注意到右膝肿胀并存在髌骨高位。在临床检查中,患者无法主动伸膝。既往病史不详。
右膝侧位 X 线片显示髌骨高位,在股骨髁前方可见界限不规则的骨片,以及少量积液于髌上囊(图 1)。
T1 和 T2 FS 加权 MRI 显示髌骨尖部骨膜剥离,并伴有松弛的髌腱以及位于髌骨底部的一块小骨片(图 2 和图 3)。该骨片由低信号的骨皮质和等信号至略低信号的松质骨组成(图 3),并通过一条在 T1 和 T2 序列上呈低信号的骨膜小束与胫骨相连(图 2 和图 3)。
髌腱出现弯曲并水肿,因此在 T2 序列上呈轻度高信号(图 2)。
这些发现证实近端存在髌骨骨膜剥离,而远端则为胫骨骨膜袖套撕脱骨折。
此外,内侧和外侧髌股支持带均有撕裂(图 4)。
套状骨折的特点是软骨或骨膜的撕脱,可伴或不伴有皮质骨碎片,有时还可伴有松质骨碎片,这种骨折发生于骨骼尚未成熟的患者 [1,2]。
源自髌骨下极的套状骨折较为罕见,但在儿童创伤后已得到广泛认可 [1]。尽管儿童髌骨骨折的发生率仅为1%,但髌骨套状骨折是16岁以下患者中最常见的髌骨骨折类型,占所有髌骨骨折的57%。其发病高峰年龄为12.7岁,男女发病比例为3:1 [3]。
胫骨骨膜套状骨折更为罕见。这是一种罕见的胫骨结节撕脱骨折变异类型,最初并未被纳入Watson-Jones或Ogden对于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分类中。目前,已有数位作者提议将这类骨折纳入修订后的分类中 [1,2]。
双灶髌韧带撕脱损伤极其罕见 [4]。本病例展示了一名同时出现髌骨骨膜剥离和胫骨骨膜套状骨折的患者。
在强力股四头肌收缩的同时被迫发生膝关节屈曲,会在髌骨尖端和胫骨骨骺处产生高张力。在儿童中,这些力会导致撕脱性骨折 [1,4]。
可疑病史,结合关节积液、高位髌骨以及主动伸膝功能丧失等临床表现,对髌韧带损伤的诊断具有高度提示作用 [1,4)。评估受损的肌腱部位(即起点、腱体或止点)需要进行MR成像 [4]。
这类撕脱骨折的治疗包括骨科医生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并对骨膜进行缝合。患者报告的预后十分良好 [1,4]。
要点提示
对于膝盖肿胀、高位髌骨并有强迫膝关节屈曲病史且无法主动伸膝的儿童,应检验是否存在髌韧带损伤。这些损伤在普通X线平片上可以初步怀疑,但在MRI上可更清晰地识别出带有骨膜条带相连接的骨片。骨科医生可以对这些骨折进行治疗,并获得极佳的患者报告预后。
所有患者数据在整个稿件和相关文件中均已完全匿名化处理。
合并髌骨剥离及胫骨骨膜袖套骨折
1. X 光片(侧位)可见右侧髌骨位置抬高(髌骨高位),于髌骨下极可能存在小的撕脱骨块阴影(箭头所示)。关节间隙大体尚可,软组织肿胀明显。
2. MRI 图像(矢状位、横断位)显示髌骨下极局部腱骨附着部撕脱,相关区域可见局部软组织水肿信号增强,并伴随于胫骨结节附着处的连续性或膜性撕脱征象(即胫骨上缘可见小骨碎片或软组织剥离影)。
3. 在软组织腱膜处可见高信号改变,提示髌韧带及其附着部受损;周围软组织肿胀、积液,符合外伤性改变。总的来说,影像提示髌韧带起止点处均存在撕脱性损伤的征象。
结合患儿年龄、外伤史(电动滑板车跌倒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影像所见(髌骨下极及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并相连的骨膜或软骨结构脱离征象)及临床体征(髌骨高位、无法主动伸膝):
最可能的诊断为:髌骨下极“袖套”型撕脱骨折合并胫骨结节“袖套”撕脱骨折(带有骨膜撕脱特点的双向髌韧带附着损伤)。
根据术后不同阶段可做以下循序渐进的运动安排(FITT-VP 原则):
整个康复过程中,应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或医师指导,定期随访,确保骨及软组织愈合良好,避免过早或过度负重导致再损伤。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基于提供的病史与影像信息作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完整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及其他相关检查,由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
合并髌骨剥离及胫骨骨膜袖套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