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7岁的尼日利亚男孩因右腿疼痛持续9个月来到急诊科。体格检查显示局部肿胀并可触及肿块。
进行了普通放射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RI),并且采集了活检标本。患者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影像学检查显示近端胫骨干骺部存在具有破坏性特征的骨病灶,累及骨髓及皮质骨,并伴随软组织肿块。
X线片显示此溶骨性病灶具有侵袭性表现,包括皮质破坏、病理性骨折、软组织肿块以及中断的骨膜反应(Codman三角)(图1)。在肿瘤近端部分,皮质破坏完全;在远端部分为部分破坏并呈弥漫性改变。MRI检查,尤其是对比增强成像,显示皮质骨呈弥漫性改变,并可见皮质内呈线性高信号强度,且皮质结构未遭破坏(图2)。
MRI还显示肿瘤明显波及软组织并侵入膝关节。在T2加权序列中,骨内肿瘤的信号强度低于皮下脂肪。
原发性骨淋巴瘤(PBL)是最罕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病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若在诊断后至少6个月内未发现骨外淋巴样病变,可确诊为PBL (1)。
PBL的临床表现为隐匿性骨痛,可持续数月,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其他体征包括局部肿胀和在长骨(尤其是股骨、胫骨、骨盆和肱骨)可触及肿物。虽然PBL可见于多个年龄组,但在30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
在普通放射学检查中,PBL的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其鉴别诊断范围较广(包括骨髓炎以及骨肉瘤、尤文肉瘤等恶性肿瘤)。尽管X线征象并不特异,但当在长骨近端或远端有单发溶骨性肿瘤,并出现渗透性或虫蚀样破坏模式以及伴随侵袭性骨膜反应时,应考虑PBL的诊断 (2)。与其他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相比,PBL在治疗及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突显了早期识别PBL的重要性 (2)。
在其他影像学检查(CT、MRI和Tc 99m放射性核素成像)中,PBL并无特异性表现。关于PBL的MRI特征,文献主要关注皮质骨外观、软组织异常以及信号强度(SI)特征 (3)。皮质骨受累可分为完全性、局灶性和渗透性皮质破坏,以及皮质增厚。MRI上表现为渗透性皮质破坏,并可见多个中等或高信号强度的线状灶穿透皮质,这种表现是骨淋巴瘤的典型特征,但并非特异,也可见于其它小圆细胞肿瘤及代谢或炎性病变,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髓炎。
据报道,在T2加权成像(T2-WI)序列上出现低信号强度是骨淋巴瘤的一个特征,原因在于其富含纤维组织。
在没有广泛性皮质破坏的情况下出现大块软组织肿物的表现在PBL中很常见。
总而言之,虽然X线和MRI表现可能提示骨淋巴瘤的诊断,但仅凭影像无法将其与其他病变区分。因此,活检是必需的。MRI,尤其是钆增强序列,可用于评估对化疗或放疗的反应,从而对个体化治疗产生直接影响。
胫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为一名17岁男性,右小腿(胫骨近端或中段)处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并伴有软组织肿块。根据X线片所示,骨骼呈“虫蚀样”(moth-eaten)或弥漫性破坏,局部骨皮质可出现破坏或破坏后不规则增厚,且可见骨膜反应。MRI图像中,可见皮质受累,并有占位病变向周围软组织延伸,形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T2加权像中病灶信号多偏低或中等信号,伴随明显软组织成分。
结合患者长期(9个月)顽固性骨痛、X线及MRI上虫蚀样溶骨破坏、较大软组织肿块形成以及T2序列相对偏低信号等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 PBL)。仅依据影像学难以与其他恶性骨肿瘤或慢性感染明确区分,故确诊通常需结合病理活检和相关血液学检查。
1. 治疗策略
2. 康复与运动处方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基于当前提供资料所做的参考性分析,无法替代线下的当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特殊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并与专科医生讨论。
胫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